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院佛殿记
曾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
注:①捃摭:采取,采集。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菜园有籍于尚书  籍:登记
B.而即其处立寝庐  即:立即
C.期月而用以足    期:整、满(年、月)
D.为教化之渐 渐:熏陶
【小题2】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吾得之以老,斯足矣 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B.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
C.遂以医取资于人   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D.及其任天下之事   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草木满地,牛羊践踏,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
B.菜园院佛殿主要是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是菜园院耗资最多的建筑。
C.佛法之所以被天下人推重,就在于他们善于注重细节,愿意接受一切赞助。
D.作者写这篇记,不单表彰了佛家的才智,也反思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根源。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
(2)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3)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小题5】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9 11: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
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
B.禊事,禊,一种祭礼。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七月七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C.流觞,古人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
D.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二段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B.选文第三、四段笔锋一转,变为议论、抒情,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C.作者在文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他肯定老庄“齐生死”的观点,在生命观上与老庄的道家思想完全一致。
D.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纷奢   爱,喜爱,喜欢。
B.人亦其家   念,顾念
C.奈何取之尽锱铢   锱铢,极言贵重点的东西。
D.秦者秦也   族,名词作动词用,灭族。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小题3】(小题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B.第一段用比喻和排比,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C.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记棚民事〔清〕梅曾亮)
【小题1】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
【小题3】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小题5】(小题5)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

同类题5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赠太子太师欧阳修行状
吴充
公讳修,字永叔,天圣中进士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王文康公荐,召试,迁镇南军节度掌书记。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庆历初,公方登朝,论天下事,为策以揣敌情,及指陈利害甚众。既而有诏,百官上封事,公又上疏言三弊五事,力陈当时之所宜忧者,仁宗增谏官员,首预其选。是时西师久,京东、西盗贼群起,中外骚然。仁宗既进退大臣,欲遂改更诸事,公感激恩遇,知无不言。
燕王薨,议者以国用不足,请待丰年以葬。公言士大夫家有所待而侈,不如及时薄葬,况天子叔邪,且非所以示四方也。卒从公议。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字。公言今四海骚然,未见太平之象。又太平之道其意可推,自古帝王致之,皆有道,得道则太平,失道则危乱。今见其失,未见其得,愿陛下忧勤万务,渐期致理,其瑞木请不宣示于外。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公请拒而不受以防刻剥。陕西用兵之后,河东困弊,刍粮不足,言者请废麟州,或请移于合河津,或请废五塞。公既使河外,为四议以较麟州利害,请移兵就食于濒河清塞堡,缓急不失应援,而平时可省馈运,麟州得不废。
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人情务在姑息,公乞假将帅权,事从镇重以销未萌,河北卒无事。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公权成德军,遇之于内黄,宣抚使夜半人以告公。公曰:“祸莫大于杀降。昨保州叛卒,朝廷许以不死,今戮之矣。此曹本以胁从,故得脱,奈何一旦杀无辜二千人?且非朝旨,若诸郡不肯从必生变,是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遂止。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文康公荐 用:因为B.论天下事  多次
C.公权成德军 知:了解D.宣抚使夜半人以告公 屏:使……退下
【小题2】文中涉及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补”表示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迁”表示中国古代官职的调动,文中的“迁”是升官的意思;“谪”表示贬官。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转运使”,地方军事长官,最初的职责是巡视地方、存问官吏百姓;“宣抚使”,官名,主管运输事务。
【小题3】文中划浪线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
A.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 公请拒/ 而不受以防刻剥
B.淮南转运使吕绍宁到任进羡/余钱十万贯/ 公请拒而不受/ 以防刻剥
C.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 欲以便宜悉诛之
D.叛乱之胁从者/二千余人分隶/河北宣抚使恐复生变/欲以便宜悉诛之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书责谏官不论事,谏官以闻,谪峡州夷陵县令。
(2)自保州之变,河北兵骄,小不如意,即谋为乱。
【小题5】联系文章最后一节,简要概括欧阳修不同意宣抚使悉诛“叛乱之胁从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