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庐山黄石岩禅院记
(唐)刘轲
古老有言曰:太极之气,积而为山岳,泄而为川渎。然则匡阜①之气,其大矣乎。
庚辰岁,山客刘轲,采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岩中有栖禅子②,不知其几许腊③,而瑰行峻节,人事难能。仆高其人,而信宿忘返。及颐其轻重,颇见其宅心之地,乃问其住年,但手指松桂云:“初毫发我植,今环人臂。乌飞兔走④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于戏!向非岩房峭绝,僧行孤峙,则人境两失。固其宜也,复何言哉?观夫烟云生于履舄⑤,岚霭出于襟袖,群形浩扰,并入眸子。每至烟雨初霁,山光澄练,泠泠仙语,如在耳右。况又耸凌兢上,焉知不能与洪崖⑥接袂,浮丘连驾,盈缩造化,吐纳颢气,绝惭容于厚面,远喧卑于腥秽乎?不得而然者,盖钩也、饵也,名为利钩,利为名饵,吞钩食饵,手足羁锁,彼焉得跳跃于此乎?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物我一致,端邪塞径,仆所谓非斯人不能住斯境也。
禅师宜春人,俗姓刘,名常进,时人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也。
(选自《晚唐小品文选译》)
【注】①匡阜:庐山。庐山别称匡庐。②栖禅子:栖居行禅的僧人。③腊:僧人受戒后,每年于夏季三个月安居一处,称为“一腊”。后来也将一年称为“一腊”。④乌飞兔走:比喻时光如箭,日月如梭。⑤舄(xì):古代一种复底鞋。⑥洪崖:传说中的仙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而为山岳,泄而为川渎:河流
B.仆其人,而信宿忘返高:推崇
C.霭出于襟袖岚:山林中的雾气
D.呑钩食饵,手足羁锁:枷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则匡阜气,其大矣乎其孰能讥
B.不知几许腊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C.彼得跳跃于此乎用亡郑以陪邻
D.焉知不能洪崖接袂惟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 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B.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C.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D.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赞美庐山黄石岩禅院的禅师远避尘俗,脱去桎梏而超然出世的行为。
B.作者留连庐山美景,仰慕禅师节操,决意隐居山中,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C.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力求超脱名利,希望与天地共为一体的生活哲学观。
D.本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写景与抒情相交融,是一篇游记式的议论杂文。
【小题5】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采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3分)
(2)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4分)
(3)时人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也。(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11 02:48: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真义堂记

归有光

昆山治之西,有地名真义。其水曰真义浦,其里曰真义村。太湖之水,遶①郡城娄门东出,经昆山入海。自昔湖瀼相连,茫然巨,疑古之所谓三江、五湖,或有在于此者。其后通漕筑塘,水迹非其故久矣。真义在今所谓致和塘上,今之塘,盖即古之江也。其浦则自巴城湖来,其村之东,而南入于塘。巴城以西,有包湖、傀儡荡、鳗鲡湖。诸湖相灌输,或束或,乍大乍小,而阳城湖最大。从西北望之,水与天际,真泽国也。

世传梁天监时,于此置信义县。而后人失传,遂以“信”为“真”。或谓天监所置即真义,以“真”为“信”,盖为宋昭陵讳也。前元时,其地为金粟道人所居,一时园池台榭之盛。四方名士,如张翥、柯九思、杨维祯、李孝光,皆馆于其家,号为玉山佳处。予尝访其遗趾求所谓百花之坊馆不可得而见未尝不慨想其人又叹其高标绝俗如冥冥飞鸿而犹不免自掊击于世俗也

予之外高祖太常卿夏公,尝求顾氏之处,买田筑室。然公自居城中,岁时一至而已。最后魏氏复盛于此,其田庐童仆,未知与往时顾仲瑛何如也?而余从舅恭简公,讲明河、洛之学,海内之士,往往来聚星溪之上。吾舅光禄典簿东溪先生,能将顺其兄之慈孝恺悌称乡里。故真义虽村落小聚,名闻四方。

嘉靖甲辰,舅氏分析诸子,而仲子浚甫筑新居于故宅之南,而名其堂曰真义。舅父母尝往来过诸子家,就其养。未几,二亲继谢。以倭奴侵掠内地,时湖上烟火不绝,独浚甫之堂无毁。于是尚僦居城中,欲俟寇平,将还其旧。而旦暮西顾,未能忘也,求予作堂记。

浚甫有二孙,皆已胜衣,能趋拜。可知其后之繁衍昌大,而吾外舅厚德之报未有涯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注)①遶,rào,同绕。②瀼,河名。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昔湖瀼相连,茫然巨  浸:淹没
B.诸湖相灌输,或束或    放:水流出
C.一时园池台榭之盛 极:成为最……
D.以倭奴侵掠内地 寻:搜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水迹非其故久矣    不如因而厚遇,使归赵
B.名闻四方  背负青天莫之夭阏者
C.买田筑室 激于义而死者也
D.求予作堂记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真义浦地理位置,河湖交会,“水与天际,真泽国也”,交代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B.金粟道人建起了美丽的亭台楼阁,吸引四方名士来开馆讲学,使这里形成超尘脱俗的人文气质。
C.我外舅魏家买田筑室,家业兴旺,兄弟懂河、洛知识,守孝悌之德,舅舅东溪于是建了真义堂。
D.以水为源,以人为主,以真为性,以义为本,文化内涵深厚;行文娓娓道来,自然而真切动人。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予尝访其遗趾求所谓碧梧翠竹蓬莱百花之坊馆不可得而见未尝不慨想其人又叹其高标绝俗如冥冥飞鸿而犹不免自掊击于世俗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浦则自巴城湖南来,并其村之东,而南入于塘。
②吾舅光禄典簿东溪先生,能将顺其兄之志,以慈孝恺悌称于乡里。

同类题3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C.是故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不分。
D.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小题2】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日出江花江胜火D.胜友如云
【小题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道也(从师、学习)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徒,其不及孔子(这些;才干)
C.惑之不(解决)爱其子,择师而之(教育)
D.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同类题4

阅读《项脊轩志》语段,回答后面问题。(10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雨泽下注(流入)先妣抚(抚摸)之甚厚
B.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以手阖(关闭)门
C.迨(等到)诸父异爨往往(到处)而是
D.风移影动,珊珊(缓慢的样子)可爱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顷之,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C.而庭阶寂寂呱呱而泣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而母立于兹
【小题3】 最后一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B.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C.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小题4】将选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题2分)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同类题5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口:“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复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督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倡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大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B.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小题3】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这种悲伤哀怨的情绪和作者的豪放风格相矛盾。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小题4】翻译句子。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于周郎者乎?
(2)况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3)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