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雁宕山日记(节选)

(明)徐宏祖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

十四日,天忽晴朗,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立内,石笋森森。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

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余丈,不能飞。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歧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堪比肩 比肩:相当
B.此已隔二谷 去:离开
C.不能飞 陟:登高
D.柔不杖 中:合,符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强清隐徒为导    今其智反不能及
B.惟东峰昂独上    奚以知其
C.余二奴,东越二岭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
D.皆从刀剑隙中攀援上 弃甲曳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景物描写为主,描绘了寻找山顶雁湖途中狰狞的山石、险峻的悬崖、危急的形势,写得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B.第二节写作者攀上高巅的经历及所见的美景,其中描写云海奇观部分,境界开阔奇幻,景色瑰丽壮美,抒发了作者明朗廓大的胸襟。
C.作者为证实《志》中“龙湫之水即自宕来”的记载,奋力寻湖,显现了作者寻找山顶雁湖时的心理:开头的自信、坚定到途中的疑虑、求生乃至最后的扫兴,文脉清晰。
D.作者融写景于叙事,笔下处处体现了山水的险恶、旅途的艰辛和作者不畏艰险的顽强精神,令人如亲历其境,为之担惊。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及 越 一 尖 路 已 绝 再 越 一 尖 而 所 登 顶 已 在 天 半 自 念 《志》 云
宕 在 山 顶 龙 湫 之 水 即 自 宕 来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
(2)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9 02:38: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梅庄(清代谢济世,字石霖,号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一日,同馆诸官小集,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瞬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不吉。”主人怒,命朴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应曰:“恩自主出,仆则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①,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

(注)①媒蘖:喻诬陷使有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辈兴阑矣  阑:衰落。
B.天寒瓶已罄,颜未酡  酡:酒后脸发红。
C.尔欲沽直邪?市恩邪   市恩:指用手段向别人讨好。
D.即吾侪报主之时也  侪:一齐,共同。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戆者忠直的一组是
①召未至,戆者已归。②挥拳逐去,客哄而散。③遭戆者于道。④戆者止之。
⑤谢之,而心颇衔之。⑥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梅庄主人同官友饮酒要找歌者助酒兴,黠者顺从其意找来歌者,而戆者认为这是主人醉酒而发的命令,赶走了歌者。
B.梅庄主人酌酒校书,天寒未饮酣。戆者路上遇见了去给主人买酒的仆人,夺过瓶子并回来直言劝告主人多饮无益。
C.书童掌灯,油灯倾倒弄脏了梅庄主人的朝衣,黠者说这不吉利。主人发怒,让朴者杖打黠者,而戆者则直言劝止了此事。
D.戆者直言也引起主人不满,而黠者则诱朴者诬陷戆者有罪,劝主人赶走他。在主人遇难之时,戆者显出了他的忠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一再报,语益奇。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小题1】对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B.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C.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D.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高第: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汉起作为取士的一种形式。答策出色者,可以评为"第一"或"高第"。参加对策者一般都能得到任用.
B.阙下:宫阙之下,后来上言给皇帝但不敢直指,但言阙下。此处与“城阙辅三秦”中“城阙”是一个意思。
C.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更衣:指换衣服,换衣服的地方,也是上厕所的委婉说法。如《鸿门宴》“权起更衣,肃追至宇下”中的更衣即为委婉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创作的《汉书》,认为书中有许多错误,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纠正它。
B.王勃替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鸡的檄文,高宗皇帝说这么下去势必会让斗鸡之风愈演愈烈,就把王勃轰出了王府。
C.王勃经常仗着自己的才气,欺负当地的上下级,所以他窝藏官奴,杀人并被判死刑后,大家都很高兴。
D.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时候并不知道都督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了一篇,只等着宴会上拿出来炫耀,幸好最后他的才华得到了都督的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2)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