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望诸君乃使人献书燕王曰报:回复
B.不以官随其爱:喜欢的人
C.之乎宾客之中擢:提拔
D.故吴王不先论之可以立功寐:睡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察能授官者人不知不愠
B.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所以畜幸臣之理亦犹今视昔
C.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若是,孰能御之
D.昔者伍子胥说听阖闾其孰能讥之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9 04:16: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劝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师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闻者(清楚)B.士大夫之(类)
C.而江河(横渡)D.今之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人 欲人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绝江河   小学大遗
C.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今智乃反不能及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小题3】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小”而后者才是“大”。
C.《劝学》选文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不断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例证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谢杜相公书①
曾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致而南。其为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伏惟明公终赐亮察。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注: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期间, 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②旅榇(ch^n):客死者的灵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年哮的一项是(3分)
A.莫大之丧,得以致而南卒:死亡
B.其为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存:抚恤
C.然明公存先人之故:旧交情
D.又惟大恩之不可名:说出
【小题2】下列“所”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与凡丧之所急
B.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
C.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
D.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3分)
(2)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3分)
(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3分)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圣俞: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北宋著名诗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B.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C.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D.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即书序,是作者本人自撰或他人撰写的用以评论、介绍作品内容或作者意趣的文体,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B.荫补,指在古代时候,子孙因先辈有功,可以享受恩典而取得入仕的权利,当官员有缺额时,可以被选任授职。
C.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与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相同。
D.《颂》,是《诗经》六义之一,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业。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朋友梅尧臣的生平遭际阐述了“诗穷而后工”的创作观,指出诗人越是陷入贫穷的生活处境,就越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文。
B.梅尧臣孩童时就已使长辈惊异于他的诗歌才华,年长后,写的文章古朴纯正,但他不愿意随便苟合取悦于世人,世人只知道他的诗。
C.作者提到王文康公曾高度评价梅尧臣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杰作,这一评价从侧面印证了梅尧臣诗歌的杰出。
D.作者虽然对梅尧臣的诗歌才华做了肯定,但也对他未能得到朝廷重视、未能写出歌颂大宋功德而奉献于宗庙的作品而感到惋惜。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2)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牡 丹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于此日,惜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
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兹得此论,更发明矣。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者,请畅言之。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则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特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
(选自李渔《闲情偶记》)
【注】①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允宜于此日肇:开始
B.惜所见不逮其:代词,指武后
C.花谱偶载而未之者悉:详尽
D.特士民之家匪:少,微薄
【小题2】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强项若此,(牡丹)得贬固宜
B.(武后)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C.(予)兹得此论,更发明矣
D.同人诘予曰:“(牡丹)有所本乎?”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
(2)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
【小题4】结合上文,请简述作者认为牡丹不同于其它花卉的两个独特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尚书比部员外郎李君墓志铭
曾 巩
康定初,先人寓南康,与李君居并舍。是时君年未四十,游余父子间,相好也。后十余岁,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又十余岁,君已退而家居,复见之山阳。又九岁,而君年七十有一以卒。明年,其孤仲熊自山阳抵京师,拜且泣曰:“顾得铭也。”余惟君游余父子间四十年矣,铭其可辞?
君姓李氏,讳丕,字子京,初名真卿。曾大父讳某。大父讳某。考讳某,赠光禄卿。母丁氏,仙源县太君。继母王氏,仁寿县太君。君海州朐山人,家故寒也。学为士,自君始。出举进士,中其科,得主楚之淮阴簿。岁凶,转运使调军食,用君主宿州。他州皆强赋,民犹不足,君随便开诱,粜者悦趋,籴最他州。迁宁国军节度,掌书记,转运使君市翎毛,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又属君主作院,君考校程度,所作兵器总一万一千三百二十有四,皆精且利。他军州事,有不能决者,多属君,君所决者三十有八事。盖复太平州囚管寿活之,明通判歙州林瑀无罪释之,类如此。于是能益白,荐者十三人。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用荐者监兴元府税,急吏宽商,课赢十有七万。岁中,以岁次迁秘书丞,以课迁太常博士,以覃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杭州临安县,召为审刑院详议官,赐绯衣银鱼。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通判蜀州。蜀少事,然他州讼有积岁不能决者,转运使以属君,君所决八事,民信服之。迁尚书职方员外郎,监在京内衣库,枢密使田况奏用君删定马军司条贯,既成,诏加赏赉。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累迁尚书职方郎中,以母老出通判杭州,坐法免。复为尚书比部郎中,监沂州承县盐酒税。未逾月,自罢归。又监陕州集津垛盐务,不行,以本官致仕。元丰三年九月己卯以疾卒山阳之私第,十一月甲寅葬安乐乡之杨兴里。
(节选自《曾巩文集》)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4分)
(1)用君主宿州(2)转运使君市翎毛 
(3)以迁太常博士      (4)诏加赏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曾巩父子和李君交往了几十年,两家比较熟悉,所以仲熊从山阳县赶来,向曾巩请求为其父写墓志铭,曾巩没有推辞。
B.李君家庭贫穷,立志求学,考取进士。后来接手买粮任务后,他通过开导、启发,让老百姓卖粮,最后成为各州中征粮最多的。
C.转运使让李君监管工场,李君考校了各种制作标准,严格执行,最后他监管下生产了兵器不仅具有数量优势,而且也有质量上的保证。
D.李君先后任蜀州通判、杭州临安县知州、审刑院详议官。所到之处,凭借自己超强的决断能力处理很多棘手之事,老百姓非常信任、佩服。
【小题3】请简要概括李君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2分)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为临安,遇余于浙西,道旧故,喜甚。(3分)
(2)君优致如主籴,所市以赤,数之至十万,复最他州(3分)
(3)滨州有狱久不能决,辞连大臣家子,遣吏治之辄辞,诏遣君乃决。(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