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①:“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②,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③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之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④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注】①谈士:谈论世事的人。②畴曩(chóu nǎng):往舀。③制作:指文章著述。侔(móu):相等,齐同。④谟猷(yóu):谋画。谋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握之事躬:鞠躬
B.未下车,即苟慈明辟:征召
C.而愿身国士委:付托
D.惟君侯之图:考虑
【小题2】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是写李白向韩荆州介绍自己的才华的一组是( )
①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
②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③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④笔参造化,学究天人请日试万言,倚骂可待
⑤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⑥推赤心于诸贤之腹中
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借用天下谈士的话——“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赞美韩荆州谦恭下士,识拔人才。
B.接着作者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文章表现了李白“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自信。
C.作者在介绍自己的同时,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作者为了得到韩荆州的赏识,不得不改他平日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对韩荆州进行恭维。
D.文末作者提出请韩荆州阅读自己的作品,并愿意当面呈上,就像薛烛相青萍宝剑,卞和识璞玉一样,自己也能得到韩荆州的赏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2)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1 10:1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彭城郎玉柱,其先世官至太守,居官廉,得俸不治生产,积书盈屋。至玉柱尤痴。家苦贫,无物不鬻,惟父藏书,一卷不忍置。父在时,曾书“劝学篇”粘其座右。郎日讽诵,又幛以素纱,惟恐磨灭。非为禄,实信书中真有金粟。昼夜研读,无问寒暑。年二十余不求婚配,冀卷中丽人自至。见宾亲,不知温凉,三数语后,则诵声大作。客逡巡自去。每文宗临试,辄首拔之,而苦不得售。
一日方读,忽大风飘卷去。急逐之,踏地陷足;探之,穴有腐草;掘之,乃古人窖粟,朽败已成粪土。虽不可食,而益信“千锺”之说不妄,读益力。一日,梯登高架,于乱卷中得金辇径尺,大喜,以为“金屋”之验。出以示人,则镀金而非真金。心窃怨古人之诳己也。居无何,有父同年观察是道,性好佛。或劝郎献辇为佛龛。观察大悦,赠金三百、马二匹。郎喜,以为金屋、车马皆有验,因益刻苦。然行年已三十矣。或劝其娶,曰:“‘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何忧无美妻乎?”又读二三年,迄无效,人咸揶揄之。时民间讹言:天上织女私逃。或戏郎:“天孙窃奔,盖为君也。”郎知其戏,置不辩。
一夕,读《汉书》至八卷,卷将半,见纱剪美人夹藏其中。骇曰:“书中颜如玉,其以此验之耶?”心怅然自失。而细视美人,眉目如生;背隐隐有细字云:“织女。”大异之。日置卷上,反复瞻玩,至忘食寝。一日方注目间,美人忽折腰起,坐卷上微笑。郎惊绝,伏拜案下。既起,已盈尺矣。益骇,又之。下几亭亭,宛然绝代之姝。拜问:“何神?”美人笑曰:“妾颜氏,字如玉,君固相知已久。日垂青盼,脱不一至,恐千载下无复有笃信古人者。”郎喜,每读必使女坐其侧。女戒勿读,不听;女曰:“君所以不能腾达者,徒以读耳。试观春秋榜上,读如君者几人?若不听,妾行去矣。”郎暂之。少顷忘其教,吟诵复起。逾刻索女,不知所在。神志丧失,嘱而祷之,殊无影迹。
选自《聊斋志异·书痴》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非为禄求取
B.又读二三年,无效最终
C.益骇,又之磕头
D.郎暂之跟从
【小题2】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书痴之“痴”的一组是(3分)( )
①又幛以素纱,惟恐磨灭   ②而益信“千锺”之说不妄   ③以为金屋、车马皆有验,因益刻苦
④天孙窃奔,盖为君也 ⑤我何忧无美妻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痴爱书如命,家里穷,可以卖任何东西,但舍不得不卖一本书。他读书时一律大声朗诵,“织女”认为这是他不能中举的原因。
B.书痴读书不分昼夜,不论寒暑,专心致志以致年届三十尚未婚娶,但他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考取功名,绝不成亲。
C.有一次大风吹走了书痴的书,书痴在追书时,陷入一个地洞,挖掘后发现是古人的地下粮仓,由此他对“书中自有千钟粟”深信不疑。
D.有一次他把在书架上找到的一个金辇,献出作为佛龛,与他父亲同榜及第的道员赐给他金银马车,他越发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3分)
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北山居记
古之君子,其在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今之君子,其在山林,虽清旷有余,往往嗤鄙为不足,而数兴朝市之外慕,唯恐失之。岂人之彝性或固然欤?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湖府经历叶君伯旼,世居永嘉城中。永嘉为海右名郡,南引七闽,东连二浙,宦车士辙之所憩止,番舶夷琛之所填委,气势薰酣,声光沦浃。人生其间,孰不闻鸡而兴,奔走于尘土冥茫中,以求遂其尺寸之欲?伯旼则不然。结庐蜃江之北,茅檐竹扉,仅蔽风日,名之曰水北山居。间与二三友携酒壶,出由白鹿城,登华盖名山,持杯浩歌,声振林木;或櫂短艇,具笭箵,垂纶于江水中;或呼小奚奴相随,行吟梦草堂上,诗句不逼古人不欲休。当其适意时,乾坤空阔,竟不知荣辱之代迁,而寒暑之往来也。人皆曰:贤哉,吾伯旼!高情逸韵,迹虽朝市而心实山林,其近于古之君子哉!
然予窃有疑焉:使伯旼为布衣时,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今佐大府,为元僚,任七品之职,耸四民之望,亦云重矣;而犹不忘乎山居,无乃不可乎。试以伯旼之意逆之:官书丛脞,不暇爬梳,戴星出入,犹以为不足,其能索句于寂寞之滨乎?上承乎府公,下辖乎掾曹,不敢抗之以为高,不欲抑之以为卑,其能钓沧波而出白鱼乎?民情真伪而莫之辨,官事鞅掌而莫之集,凝思入乎茫杪,精析极乎毫厘,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或志之以示不能忘也?我知之矣:士君子不以出处二其心,故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卓为名臣。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
虽然,予犹有一说,为伯旼告焉:当大明丽天,万物毕照,名一艺者必收,占一才者必庸。有如伯旼之学之美,谁不羡之,其有不登于枢要者乎?伯旼宜悉屏江湖之念,而益存魏阙④之思。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注】①罍(léi)洗: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②经历:官名,职管出纳文书。③鞅掌:繁忙劳累。④魏阙:朝廷的代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B.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C.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D.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小题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君子,在古代有多重含义,如《硕鼠》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对统治者的称呼,在《采薇》一诗中指将帅,在本文中指才德出众的人。
B.《楚辞》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创作的想象丰富,情感浓烈,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歌作品集。因为屈原是楚国人,所以取名为“楚辞”。
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是年号干支兼用法。
D.《孔雀东南飞》是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另一首叙事诗《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建议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功成名就后再辞官回到水北山居养老,过潇洒从容的生活。
B.作者认为伯旼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最终会超越众人成为名臣。
C.作者认为伯旼的行为值得商榷,作为一名政府官员,身负一方百姓的重望,不能耽于山水之乐。
D.作者认为古之君子身在朝市,心在山林:今之君子身在山林,心慕朝市。作者和当时的人都认为伯旼就是古之君子。
【小题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6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师道不复,可知矣②欲人无惑也难矣
B.①择师教之②耻学于师
C.①其皆出于此②生吾前
D.①不拘时②学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
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复程子芳
金 声
不佞弟过蒙天幸,可谓不伦之至。蚤夜以思,唯以负圣天子为惧。六月前于此事尚在浮沉间,迩来日夜鞭逼,不敢稍自懈怠,精神渐觉收向内来,回思异时作为,直是病狂丧心之人,自误误人,流毒不小。今牖其衷,此生或不虚度,俯仰静思,此生竟亦无复有第二件事可以分我一念者矣。
足下根器明敏,患不沉毅耳。大丈夫既来世上一番,若罔知学,无可奈何。知之而又半沉半浮,究竟醉生梦死,与庸众人何异?吾侪大恨,莫过于此。《中庸》曰“人一能之,己百之”。颜夫子亦曰“既竭吾才”,今才未必如颜子,而又半分不竭,又只终日播弄精魄,时时向外驰,求学于此中,岂有少分相应耶?阳明先生云“举业一途,不怕他妨功,只怕他夺志”,此语大可深思。仲延岂不是聪明伶俐汉子?悔当日不得藉朋友—毫匡正之力,以盲引盲,相将入坑。至今念及,犹为痛哭流涕,不能已已。今岂得不重自刻励,俾异日兄弟复如此为我痛哭流涕也哉?愿兄一深思之。
人生一世,富贵贫贱,穷达得丧,惝恍若梦。欣戚所不朽不壤者复是何物?曷不蚤自砥砺,大庆所快也。人人都解此说,然笃意者鲜,罔见有孜孜行者。兄入都读书,自是弟愿,第以此日耽苦,无能相资为虑。相去辽远,不能遥谋,所望随缘读书,莫忘曩者凤山馆之七日苦参,莫谓参无灵验,倘心诚志悫,为学为官,愿必遂也。临书不尽欲言。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其衷,此生或不虚度    牖:窗户
B.吾侪大,莫过于此 恨:遗憾
C.不怕他妨功,只怕他志    夺:被迫改变
D.欣所不朽不壤者复是何物  戚:忧虑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声自认为才能不高,却受天子宠爱,这不符人伦之理,故担忧自己辜负天子的期望。
B.程子芳天资聪敏,但不够坚毅,金声劝他要坚定志向,才能有所为,才能有别于庸人。
C.金声认为人生恍然如梦,人人都知道要及早自我磨炼,但是坚定地这样做的人却很少。
D.金声肯定程子芳选择入京求学之路,但也告诫他安心读书,勿忘从前参悟时吃过的苦。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悔当日不得藉朋友一毫匡正之力,以盲引盲,相将入坑。
(2)今岂得不重自刻励,俾异日兄弟复如此为我痛哭流涕也哉?
【小题4】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劝勉程子芳励志苦学的?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呜呼!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的《六国论》)
(乙)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杜牧的《阿房宫赋》)
(丙)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弱肉者,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事:从事
B.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C.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解除
D.强食而弱肉者,秦无异也 视:与……比较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摈秦
B.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
C.其势弱秦   未有能愈秦者也
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强食弱肉者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借古讽今的典型,甲文着眼于一个“赂”,乙文着眼于一个“奢”。
B.乙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四个后人,第一个、第三个、第四个意思相同,第二个和这三个不同。
C.甲文第一段在全文论证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劝谏当朝统治者。
D.丙文中认为秦统一六国是得天助,这是一种天命论思想,这种思想宣扬一切都是天生注定的,是不能靠自己来改变的,充分显示其思想的局限性。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小题5】用斜线(/)给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向 使 有 擅 形 便 之 利 如 秦 者 而 又 得 天 助 焉 未 必 不 复 增 一 秦 也 惟 其 终 不 克 为 秦 之 所 为 是 以 卒 自 弱 而 取 夷 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