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北山居记
古之君子,其在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今之君子,其在山林,虽清旷有余,往往嗤鄙为不足,而数兴朝市之外慕,唯恐失之。岂人之彝性或固然欤?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湖府经历叶君伯旼,世居永嘉城中。永嘉为海右名郡,南引七闽,东连二浙,宦车士辙之所憩止,番舶夷琛之所填委,气势薰酣,声光沦浃。人生其间,孰不闻鸡而兴,奔走于尘土冥茫中,以求遂其尺寸之欲?伯旼则不然。结庐蜃江之北,茅檐竹扉,仅蔽风日,名之曰水北山居。间与二三友携酒壶,出由白鹿城,登华盖名山,持杯浩歌,声振林木;或櫂短艇,具笭箵,垂纶于江水中;或呼小奚奴相随,行吟梦草堂上,诗句不逼古人不欲休。当其适意时,乾坤空阔,竟不知荣辱之代迁,而寒暑之往来也。人皆曰:贤哉,吾伯旼!高情逸韵,迹虽朝市而心实山林,其近于古之君子哉!
然予窃有疑焉:使伯旼为布衣时,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今佐大府,为元僚,任七品之职,耸四民之望,亦云重矣;而犹不忘乎山居,无乃不可乎。试以伯旼之意逆之:官书丛脞,不暇爬梳,戴星出入,犹以为不足,其能索句于寂寞之滨乎?上承乎府公,下辖乎掾曹,不敢抗之以为高,不欲抑之以为卑,其能钓沧波而出白鱼乎?民情真伪而莫之辨,官事鞅掌而莫之集,凝思入乎茫杪,精析极乎毫厘,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或志之以示不能忘也?我知之矣:士君子不以出处二其心,故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卓为名臣。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
虽然,予犹有一说,为伯旼告焉:当大明丽天,万物毕照,名一艺者必收,占一才者必庸。有如伯旼之学之美,谁不羡之,其有不登于枢要者乎?伯旼宜悉屏江湖之念,而益存魏阙④之思。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注】①罍(léi)洗: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②经历:官名,职管出纳文书。③鞅掌:繁忙劳累。④魏阙:朝廷的代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B.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C.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D.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小题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君子,在古代有多重含义,如《硕鼠》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对统治者的称呼,在《采薇》一诗中指将帅,在本文中指才德出众的人。
B.《楚辞》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创作的想象丰富,情感浓烈,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歌作品集。因为屈原是楚国人,所以取名为“楚辞”。
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是年号干支兼用法。
D.《孔雀东南飞》是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另一首叙事诗《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建议伯旼应彻底打消寄情自然的念头,多一些为朝廷做事的心思。功成名就后再辞官回到水北山居养老,过潇洒从容的生活。
B.作者认为伯旼值得称道的地方是不因为出仕或退隐改变心志,贫贱不能令其恐惧,富贵不能令其自满,操守始终如一,最终会超越众人成为名臣。
C.作者认为伯旼的行为值得商榷,作为一名政府官员,身负一方百姓的重望,不能耽于山水之乐。
D.作者认为古之君子身在朝市,心在山林:今之君子身在山林,心慕朝市。作者和当时的人都认为伯旼就是古之君子。
【小题4】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3 12:0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杨子云,即杨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小题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 )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预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智耀,河西人,字显达,世仕夏国。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
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隶役,智耀谒藩邸,言儒者给复①已久,一旦与厮养同役,非便,请除之。皇子从其言。欲奏官之,不就。宪宗即位,智耀入见,言:“儒者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帝问:“儒家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帝曰:“善。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诏复海内儒士徭役,无有所与。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帝异其言,铸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户,皆从之给公文为左验。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贵臣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帝悦,更宠赉之。智耀又言:“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擢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至上京,病卒,帝为之震悼。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注释:①“给复”是免除赋役的意思。下文“诏复海内儒士徭役”中的“复”同此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B.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C.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D.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
【小题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出生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字则要在成年时取。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及笄礼时取字。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通过乡试者称为举人,通过会试者称为贡士。
C.御史台是监察机构,设立于汉朝,掌监察之事,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三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乌台的别称。
D.“至元五年”采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中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就采用的是这种纪年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智耀见识卓远,能力出众。他认为君王应注意培养人才,以备将来任用;针对西北藩王使者在奏问中提出的疑惑,他都能在皇帝面前一一奏对,让皇帝很满意。
B.高志耀为儒生请命,成效显著。他认为把儒生当作驱使的奴隶,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应根除这种现象。世祖听从了他的意见,数千儒生因此得益。
C.高志耀积极建言,深得圣心。他多次就儒学、儒生问题向君主进言,多能得到君主的认同。宪宗还认为他见识奇异,专铸官印交给他。
D.高志耀尽心国事,为国分忧。西北藩王对元世祖采纳汉法的做法存在疑惑,派使者入朝奏问,世祖寻求能回访西北藩王的使者,高志耀主动拜见,请求出使。
【小题4】文言文翻译。
(1)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
(2)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固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租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同知黄岩州事   主持
B.民罹其害 害怕
C.何以牧民 治理
D.兴祖命并执之   逮捕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吏于有司    为之营救
B.佯以不实斥去  兴祖以手榜谕之
C.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   乃可破贼
D.三迁而知铅山州 已而罢兴作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曲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
B.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
C.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
D.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兴祖任职铅山州时,严厉打击制造伪钞的恶行,设计逮捕了吴友文及其同党,并将他们绳之以法,为民除害。
B.永明县的洞瑶人听说林兴祖廉洁爱民,看见了林兴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十分感动,三年都没有入境为害。
C.林兴祖任道州总管时,通过动员城中盐商和就地取材的办法,备齐了御贼的军费和军需,让贼人闻风而逃。
D.春天大旱闹虫灾,林兴祖就写文章,向上天祈祷,虫子就都死了,最后又下了三天大雨,农作物也获得了丰收。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
(2)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

同类题4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因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承。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
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祖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罹其害:    害怕
B.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承:    数目较大的钱
C.政声籍甚:    通假字,通“藉”,凭借
D.即夜诣说留之: 下命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正是元惠宗的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宋太祖。
B.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作“有司”。“有司”不可以用来代指朝廷各级官员,只能理解为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C.洞瑶指的就是瑶族。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D.考课指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兴祖任职铅山州时,严厉打击制造伪钞的恶势力,他设计逮捕了吴友文及其同党,并将他们绳之以法,除去民害。
B.林兴祖任道州路总管时,通过动员城中盐商和就地取材的办法,备齐了抵御贼兵的军费和军需,这让贼人闻风而逃。
C.永明县的少数民族听说林兴祖廉洁爱民,看见了林兴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因此多年都没有犯错。
D.春天大早,又闹虫灾,林兴祖就写文章,向上天祈祷,最后下了三天大雨,虫子死了,农业也获得了丰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
(2) 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立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年十五,汴京破,奉母居天平。甫冠,为行台从事。时法制未立,人以贿赂相交结。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太宗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世祖即位,授中书左右司郎中。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一日,帝问:“郎俸几何?”居贞以数对。帝谓其太薄,敕增之,居贞辞曰:“品秩宜然,不可以臣而紊制。”刘秉忠奏居贞为参知政事,又辞曰:“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
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既渡江,下鄂、汉,伯颜以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省镇之。居贞曰:“江陵要地,乃宋制阃重兵所屯。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不乘隙先取之。”驿闻。十二年春,命阿里海涯领兵取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留鄂。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
十五年,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未至,民争千里迎诉。士卒有挟兵入民家,诬为藏匿以取财者,取人子女为奴妾者,皆痛绳以法。南安李梓发作乱,居贞虑将帅出兵扰民,请亲往,卒才千人,营于城北,遣人谕之。贼众闻居贞至,皆散匿,不复为用。比还,不戮一人。十七年,以疾卒于位,年六十三。赠推忠辅义功臣,追封定国公。
(节选自《元史·贾居贞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 却:退还,不受
B.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 旌:表扬,表彰
C.祠之泮宫  祠:本义为祠堂,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祭祀的意思。
D.士卒有挟兵入民家  兵:士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刚刚加冠。古代未成年男子不戴冠,20岁时举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
B.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敕”,在古代,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
C.郎中:原指朝廷医生,自唐以后指分管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位在尚书、侍郎之下。
D.品秩:官品与奉秩。是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居贞为人清廉,深受赞赏。在国家法制尚未确立时,人们互相行贿勾结,他拒绝接受别人赠送的黄金,皇上知道后,大加赞赏并给予表彰。
B.贾居贞不贪名利,恪守本分。他不愿为获取个人利益而破坏国家制度,不论是世祖提出为他增加俸禄还是刘秉忠上奏推荐他做参知政事,他都不接受。
C.贾居贞一心为民,体恤百姓。在江西任职期间,他军中的士兵骚扰百姓,居贞严厉惩治。在平定叛乱时,他亲自带兵,不扰百姓,不杀一人,劝退贼寇。
D.贾居贞善于用兵,把握战机。在与丞相伯颜征伐宋朝时,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有利于元军的战机,建议趁宋军危困之际及早攻打军事重地江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
(2)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