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6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师道不复,可知矣②欲人无惑也难矣
B.①择师教之②耻学于师
C.①其皆出于此②生吾前
D.①不拘时②学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
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2 12:3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与 过错
B.冉有、季路于孔子曰   谒见
C.陈力就 职务
D.今由与求也,夫子     辅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季氏将有事颛臾 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B.邦分崩离析不能守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吾恐季孙忧  填然鼓
D.昔先王为东蒙主 五十步笑一百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篇驳论文,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体现“破中有立”的特点。孔子把冉有、季路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1段孔子从三个方面分析说明颛臾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层层深入,语势跌宕起伏,表达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本文善用反诘加强语气,再现当时声色俱厉的严峻场面。从“无乃尔是过与”到“是谁之过与”,连用四个反诘句,犹如急风暴雨,劈头盖顶而来,使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
D.本文还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当仁不让,直面邪恶,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小题4】翻译
(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2)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yǔ)元瑜、汝南应瑒(chàng)德琏(jiǎn)、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咸自以骋骥騄(lù)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zhī)、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chóu)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àn)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lěi)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小题1】下列实词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武仲以属文为兰台令史能:擅长
B.然不能持论,理不辞胜:尽,表达
C.于辞无所假:借用(别人的文辞)
D.至于引不齐,巧拙有素引:运用
【小题2】下列各组虚词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
A.①文以气为主,气清浊有体。②盖文章,经国大业,不朽之盛事。
B.①王粲长辞赋。②是以古之作者,寄身翰墨,见意于篇籍。
C.①文人相轻,自古然。②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固小之。
D.①是各以所长,相轻所短。②不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小题3】曹丕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3分)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9分)
⑴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3分)
⑵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3分)
⑶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今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释:(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有困屈匮 穷:困厄
B.直兵胸 造:制造
C.而闻晋事   迭:多次
D.赏罚 审:慎重地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达死生之分  其孰能讥之
B.故晏子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不崔氏而与公孙氏者
C.俞而以待耳 不知所以而然者也
D.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 古之学必有师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有所通达,那么外物就不会迷惑他
B.则今是已
那么现在这样就是对的了
C.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D.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②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小题5】本文说“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意思是通达事理的人,通达死生之义。《滕王阁序》中说“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请结合选文和你的阅读积累,谈谈对“达人(士)”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一)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 告子下· 一六》)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 尽心上·四十》)
(二)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注释)①达财:就着学生本有的才质加以指点,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才能。财,同“材”。
②私淑艾:淑,拾也。艾,同“刈”,取也。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
【小题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提倡教育方式应多样,他所说的教育方式考虑到了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
B.孟子认为人只有接受了“时雨化之”、“成德”、“达财”、“答问”、“私淑艾”等教育方式,才能成为君子。
C.“有成德者”这种教育方式,是指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D.孔子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见孺悲,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瑟弹唱,有意让孺悲听见。
【小题2】(小题2)材料(二)中孔子对孺悲的教育方式与材料(一)中孟子所阐述的哪一种教育方式相似?请说说这种教育方式的合理性。(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