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题。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虽有槁暴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无以至千里
D.举匏尊以相属侣鱼虾而友麋鹿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横线字解释不准确的是( )
A.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露:白茫茫的雾气)
B.是故无(贵:地位高。贱:地位低)
C.假舟楫者,非能也(水: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蚓无爪牙利惑不解
B.皆出于此乎可怪也欤
C.至无见而犹不欲归吾与子之共食
D.师道之不传久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小题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游于是乎始B.弟子不必不如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吾从而师之
【小题5】下列各项关于句式分类正确的是( )
①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⑤而今安在哉
⑥不拘于时
⑦月出于东山之上
⑧渺渺兮予怀
⑨何为其然也
A.①②/ ④/ ③⑥⑦/ ⑤⑨/ ⑧
B.①④/ ②/ ③⑥⑦/ ⑤⑨/ ⑧
C.①②/ ③⑦/ ④⑥/ ⑤⑨/ ⑧
D.①②/ ③⑥⑦/ ④/ ⑤⑨/ ⑧
【小题6】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的方式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苏文中主客问答其实是苏轼两种人生态度的交锋。
B.苏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在朋友的安慰之下,苏轼最终从苦闷中走出来,通过明月与江水的阐述引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对比,表达了寄情自然的旷达情怀。
C.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于是游山玩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之情。本文是作者宴游西山之后所作,先写游其他山水时心情的抑郁,以此来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心有所托的精神的愉悦。
D.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柳文的一大特色。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仿佛融入西山景色之中,忘情于山水,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小题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8 04:4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 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知东方之白 霜露
B.今者暮   日西山
C.蒙茸   到则草而坐
D.正襟坐   攀栖鹘之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东也 予亦悄然
B.安所得酒乎 道士笑,予亦惊寤
C.浩浩如冯虚御风   返而登舟,放中流
D.惟江上清风 我知
【小题3】下列句子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客有吹洞箫者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渺渺兮予怀
D.游于赤壁之下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

(明)曹学佺

①作文游山记最难。未落笔时,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洋洋洒洒,堆故实于满纸,但数别人财宝而已,于一种游情了不相关。即移之他处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

②记游如作画,画家必须摹古,间复出己意着色生采,自然飞动。及乎对境盘礴,往往难之。乃以为画不必似,盖远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则碍理,两不入耳。法既不伤,于境复肖,又何以似为病也?

③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记》。余读之,初若不汲汲于游者。或为岚翠招之,或为友朋动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顶者再。惟随其兴之所,及乎境之所奏,故其为记,亦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窘缚,与夫年月里数之所役使。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嘻笑戏谑,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笔术,夺难肖之画工。此所谓合作也。噫!汝含氏之游,可谓乐矣,是宜记。

(注释)①故实:即典故。②盘礴:指意欲全神贯注于绘画。③岚翠:山气呈现的翠绿。④奏:通“凑”。会合。⑤合作:合于法度之作。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法既不伤,于境复 (2)惟随其兴之所
【小题2】下列句子与例句“亦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窘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理,非吾业也。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D.洋洋洒洒,堆故实于满纸。
【小题3】简析第②段谈绘画之理的作用。
【小题4】阅读第③段,指明作者所说的“合作”的具体所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未可明诏大号
(2)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3)必复之全之 
(4)甘受诟厉
【小题2】以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它三句的是(  )
A.既泣之三日B.乃誓疗之,纵之,顺之
C.必复之全之D.辟病梅之馆
【小题3】翻译
(1)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2)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
【小题4】有人评价本篇和高一教材中柳宗元的散文__________(请写出篇名)在思想倾向上有相同之处。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它们的相同之处。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写兰亭聚会的盛况,表现宴会的豪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B.第二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C.文章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表达上多直抒胸臆,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D.文句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音韵和谐,富于感染力。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揭示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死生亦大矣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3】翻译句子。
①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采纳
B.强公室,私门 杜:杜绝、堵塞
C.今陛下昆山之玉 致:得到
D.却宾客以诸侯 业:使……成就功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风易俗,民殷盛/盖在殷忧,必竭诚待下
B.由此观之,客何负秦哉/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C.今弃击瓮叩缶就郑卫/授之书习其句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客卿”,在李斯看来,“逐客”之害无异于向敌寇借兵器,给强盗送粮食。
B.李斯列举了众多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灭亡。
C.李斯在文中不仅指出“逐客”之祸,还指出延揽人才应有的态度,秦王听取了他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
D.这篇文章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和排比,正反论证的方法,既有气势,又很有说服力,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