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题。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虽有槁暴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无以至千里
D.举匏尊以相属侣鱼虾而友麋鹿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横线字解释不准确的是( )
A.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露:白茫茫的雾气)
B.是故无(贵:地位高。贱:地位低)
C.假舟楫者,非能也(水: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小题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
A.蚓无爪牙利惑不解
B.皆出于此乎可怪也欤
C.至无见而犹不欲归吾与子之共食
D.师道之不传久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小题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游于是乎始B.弟子不必不如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吾从而师之
【小题5】下列各项关于句式分类正确的是( )
①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⑤而今安在哉
⑥不拘于时
⑦月出于东山之上
⑧渺渺兮予怀
⑨何为其然也
A.①②/ ④/ ③⑥⑦/ ⑤⑨/ ⑧
B.①④/ ②/ ③⑥⑦/ ⑤⑨/ ⑧
C.①②/ ③⑦/ ④⑥/ ⑤⑨/ ⑧
D.①②/ ③⑥⑦/ ④/ ⑤⑨/ ⑧
【小题6】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的方式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苏文中主客问答其实是苏轼两种人生态度的交锋。
B.苏文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在朋友的安慰之下,苏轼最终从苦闷中走出来,通过明月与江水的阐述引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对比,表达了寄情自然的旷达情怀。
C.柳宗元是力主革新的政治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感到屈辱郁闷,于是游山玩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之情。本文是作者宴游西山之后所作,先写游其他山水时心情的抑郁,以此来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心有所托的精神的愉悦。
D.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柳文的一大特色。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仿佛融入西山景色之中,忘情于山水,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小题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8 04:42: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②,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  ②悛(quān):改,悔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辙亦迁海康,告曰书:写信
B.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美丽,华丽
C.子瞻既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冠:位居第一
D.自量为己必俗患贻:遗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胸中不拘时,学于余
B.自托于渊明,谁肯信之孰能讥之乎
C.不见老人衰惫气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狱吏所折困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
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有关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
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
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qú清瘦)而实腴”,认
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5分)   
译文: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5分)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
人有恶苏秦(武安君)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
(选自《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东周之人也鄙:粗俗,浅陋
B.廉如伯夷,不敢素餐素餐:素食,蔬菜类食品
C.而不来期:约定时日
D.臣之固不与足下合者趣:志向,目标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表述中,全都表明苏秦“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的一项是
①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    ②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
③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  ④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
⑤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 ⑥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
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④⑥D.②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说明自己也有向他们学习的愿望;结尾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了自己好心没有好报的处境。
B.苏秦指出政治活动不能用普通的仁义道德来评价,“三王代兴,五霸迭盛”都是因为他们“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
C.苏秦认为故事中那个小妾虽然能够“活主父,存主母”,但是却因为摔落酒杯而被主父鞭笞,这就是因忠信而获罪的不公平事例。
D.苏秦认为自己像故事中的妾一样,忠信得罪。如果受到罪罚,他担心以后来侍奉燕王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了。
【小题4】(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
(2)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
(3)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韩愈《讳辩》)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上者九万里,去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飞,榆枋而止,时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飞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
B.则风在下矣斯:则,就
C.榆枋而止抢:触、碰
D.百里者,宿舂粮适:刚刚
 
【小题2】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且夫水之积不厚
B.抟扶摇上者九万里我决起
C.去六月息者也余与四人拥火
D.置杯焉胶时不至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现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  )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⑤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⑥适百里者,宿舂粮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飓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作者借此说明“小大之辩”的道理。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亡妹张夫人家传

李鸿章

①呜呼!自吾妹之亡,吾母无与承欢者矣!

②吾兄弟六人,女弟二人,妹居长。先后宛若,或不相得致勃磎,吾母常蒿然不怿。妹归,辄侃侃出正言为处曲直,开解而和调之。咸帖帖俯首敬受,靡有抵牾,吾母乃大欢。初,先侍御公与吾母留京邸,吾与三弟从,伯兄将嫂远宦,独妹留家,四弟、五弟、六弟、小妹以肩随其濯烹纫,暨内事皆身任,无不治办。既归张氏,逾年君舅寝疾,妹在视食饮,随妹夫庀药物,得宜与节。舅病亟,坐盂于汤,伺温以奉,舅儿终日嗄,不之

③吾兄弟宦学,家屡空,奔走称贷。妹之舅以妹贤,又伟视吾兄弟,不待求请,辄资之。吾兄弟婚宦之需,张氏之佽居多。逮舅卒家析,妹夫故孝,愿奉母出分,母亦曰:“中男介妇事我谨,必能奉事我。”时粤逆肆扰,妹夫以异军苍头特起,从侍御公、袁忠愍公治贼于淮南北,恒不家居。后从曾文正公于豫章,又别将与吾会师吴中,妹斩斩持门户,于倾侧扰攘中,奉君姑,教诸子,使不废学,家以不落。吴会平,迎吾母,养妹侍行焉。继室未姑起居,颇虑不得吾母意,妹左右导迎之,妇姑相得尤欢。

④故妹之殁也,吾哭之痛。妹生平静穆专一,居恒默默不苟訾笑。吾每谓妹静正有须眉丈夫风概。孰意,年甫四十而遽殁也。呜呼,伤矣!妹以同治丁卯二月六日殁。夫名绍棠,字又堂,偕吾平吴,积功授都督。鸿章曰:“又堂之会师于吴,或惎妹兵凶战危宜尼行者。”妹曰:“仲兄在难,谊无坐视,且死生,命也。”迨吴会平,又堂总师干焉。有降将隶部曲新馈重金千,又堂却之。降将不自安,介密亲献之妹,妹亦却之。密亲为固请,厉色以谢,终不受。

(选自《李鸿章全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浣濯烹纫  浣:洗
B.舅儿终日嗄,不之顾   顾:看
C.辄资给之    给:供给
D.继室未谙姑起居 谙:熟悉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及文化常识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初,作者随父母住在京城,哥嫂也在外地,只有妹妹留在家里,各种事务都亲自担当,处置妥当。
B.伯:古代兄弟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次之,季最小。
C.当时太平天国起义,作者妹夫带兵跟从作者父亲在淮河南北作战,后来又跟从曾国藩到了南昌,后与作者会师吴中。
D.先: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如:“先妣”指已去世的祖母,“先哲”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妹归,辄侃侃出正言为处曲直,开解而和调之。
(2)奉君姑,教诸子,使不废学,家以不落。
【小题4】根据第4自然段,概括亡妹为人处世的特点,限3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