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①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祜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注①:伯喈:汉代的蔡邕;茂先:晋代的张华。学识文采均一流。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人纯实不欺:欺骗
B.不科举文词治:研究
C.要必其意申:施展
D.召君其制问:询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笃志好礼②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①志亦大矣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C.①汉伯喈、晋茂先徒也②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D.①以为君得文忠之学②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B.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C.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D.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警醒自己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本文。
B.“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各个朝代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夏称“序”,商称“学”,周代称“庠”。孔子杏坛讲学即是太学的模式。
C.名讳,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讳发”及文中的“讳修”指的是已经故去的欧阳发和欧阳修。
D.“崩”,古代指帝王或王后、太后的死,如“驾崩”“山陵崩”。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叫“薨”,庶人死曰“死”。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讲解教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小题6】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5 04:5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画记

唐韩愈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甲戴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戴兵行且下牵者十人,骑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靮立者二人,骑而下倚马立者一人,骑而驱涉者二人,徒而驱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斧钺植者七人,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寢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杂执器物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舍而食者十有一人,挹注者四人,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载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戏者九人。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人立者、龁者、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而相戏者、怒而蹄啮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凡马之事二十有七,为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牛大小十一头。橐驼三头,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隼一,犬、羊、狐、兔、麋、鹿共三十。旃车三两。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剑、矛楣、弓服、矢房、甲胄之属,瓶、盂、簦、笠、筐、、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具,二百五十有一。皆曲极其妙。

贞元甲戌年,余在京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声申叔者,始得此画,而与余弹棋,余幸胜而获焉。意甚惜之,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集众工人之所长耳,虽百金不愿易也。明年出京师,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出而观之。座有赵侍御者,君子人也,见之戚然,若有感然。少而进曰:“噫!余之手摹也,亡之且二十年矣。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摹得之,鐽闽中而丧焉。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其始为之劳而之笃也。今虽遇之,力不能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余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

(评论)

“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韩文论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骑而甲戴兵立者十人被:同“披”,穿着
B.骑而下倚马隼而立者一人臂:在手臂上
C.舍而食者十有一人   具:准备
D.以其始为之劳而好之笃也夙:平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莫有同者     古之圣人者,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B.壶矢博弈具     鄙贱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出而观之 会论虞常,欲此时降武
D.其始为之劳     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釜:是古代炊具,类似锅,成语破釜沉舟中的“釜”,就是此意;“釜”还是古代容量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
B.贞元甲戌:贞元是皇帝年号,甲戌是以干支纪年。
C.独孤生申叔:复姓独孤,名申叔,字子重,生是对未仕青年男子的尊称。古人名与字互有关联,韩愈字退之,名与字有协同关系。
D.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文中的赵侍御就是个有道德的人。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B.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C.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D.凡一文必分几节,但一节须只叙一事\只用一意\前节不可侵后节\后节不可缠前节\侵则僭\缠则扰;及几节并合,又须前后贯穿彼此\互应前节\必和此节而有终\后节必连彼节而有始。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段以“……而……者几人”句式为主,对男女老少各色人物连同其活动动作以及具体人数细加描写,画面感十足。
B.第二、三段描绘马匹及剩余的其他事物。以马的活动动作为叙述重点,动感十足;其他事物诸如牛驼驴隼、犬羊狐兔麋鹿,旃车兵器、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之具等等一应俱全。
C.前三段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由人及物再及物品,其行文错落有致,层次感分明,从简到繁,由粗到细,动而至静。
D.第四段叙事抒情,简述画作的由来,既有对画的珍视,又有对画的不舍,寄寓了事业上的失落感,又有失去至亲的失落感。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
(2)牛牵者二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
(3)余之手摹也,亡之且二十年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翠微峰记

恽敬

①自宁都西离外北望群山,有虎而踞者,二峰若相负,北峰为翠微峰,易堂九子①讲学之所也。

②背郭十里,陟山西折而北,过前所望虎而踞之南峰,有崖复北,有岩夹磴而上,西折有冈,冈之西为金精洞,北即翠内向型峰。循冈行,有石门木阖,背扃之,仰视绝壁而已。冈之东望果盒山,有楼阁,于是欲返游果盒山,而阖为从游所排,遂游焉。

③过石门,有南北崖,相去以尺数,倚立俯仰相隐闭。北崖为磴以登,级三十有六,道绝,植梯级十有六以出于穴,有木构省息,为第一巢。复登为梯磴之级二十有信,有巢隘于前,巢不可息,为第二巢。级十有七为第三巢。级八十有三为第四巢,皆可息。至此始出崖。日杲杲然射诸峰,峰如相荡②矣。复得磴八十有三,有坪为易堂,已毁废。其北有屋,魏氏居之,其帝后无他道,复循故道而下。

④魏氏之先为避乱计,故凿山无左右折,上下皆悬自,以难其登,登山极劳弊,无游览之胜。然九子穷居是山,能各有所守,不欺其志,是则不可没者,九子:宁都魏际瑞、际瑞弟禧及礼、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南昌林时益、彭士望。唯际瑞为本朝招吴三桂贼将韩大任难焉。

(注释)①翠微山在江西宁都,明末士人魏兆凤痛悼明朝灭亡,隐居于此;后来其子等九人也避乱于此,讲学读书,躬耕自食。  ②相荡:相推移,来回运动。

【小题1】第①段交代了翠微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第③段划线句。
【小题3】第④段中:“______________概括了翠微山的地理特点(不超过5字)
【小题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细致地描写了宁都城北部群山的特点——险峻、怪奇、秀美。
B.第②段多用方位词,写出了攀登南北两座山峰所经山路的回环曲折。
C.第③段用“道绝”、“有巢隘于前”等词语写出作者攀登翠微峰之难。
D.第④段最后一句对魏际端被吴三桂部将韩大任杀害表示了痛惜之情。
【小题5】作者登山作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散书后记

(清)袁枚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 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B.尔
C.矣
D.焉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3】赏析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之所以藏书散去,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若有助于著作,书越多越好,若备于参考,书越少越好。
D.作者散书的原因是: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苦于当时考据太盛。
【小题5】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了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蒯通论
管同
使韩信竹蒯通之计,汉之为汉,诚未可知。虽然,吾不知通之所融劝信者,果何为也。
夫秦自陈涉以来,俊雄豪杰,鱼鳞杂袭,飙至而云起。战斗所伤,寡人之妻,孤人之子,屠戮人之父母。民被其毒,甚于始皇二世。
数年之间,并而归于刘、项。刘、项两雄亟战乎荥阳京索间,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于中野者,不可胜数。
当是时,天下一日不平,则百姓一日被其毒。毒之去也,待乎刘、项雌雄之决。为蒯生者,宜教信以速灭项王之策,使四海之内晏然无复战斗之危,而民安其所,则所称天下士矣。
知信之能安天下,而教之以乱,听其计,成与败未可知,而于意究何所取乎?两虎斗中原,伤人无算,不足,又驱一虎继之,彼蒯生者,抑何其不仁也。
或曰,生非为天下者也,其意专于爱信而已。君子曰:蒯生岂爱信?吾观其意,大抵自为焉已耳。何以言之?当郦生伏轼说齐,掉三寸舌,遂下七十余城,而通复说信以击之。破已服之国,不可谓仁;夺已成之功,不可谓智。内以丧其谋臣,外以劳其军旅,汉之疑信,自是始矣。
使通城爱信,不宜出此。盖自战国秦项以来,纵横捭阖之徒,无恒产而无恒心。乘天下之有事,说人主出金玉锦绣,以取卿相之尊。彼其人皆利天下之危,而不利天下之安;利天下之分,而不利其合也。蒯生承战国之风,见正下之将一,自度委质事汉,不过与陆贾、随何、郦生、平原君等,故乐天下之瓜分,已得籍以为资,而坐收其利。其始说信以击齐,是将败之于汉也,既而不成,则遂危言粟辞以触动之,必使其反而后已。其阴险叵测,盖虽高帝为其所欺,而况其下焉者与?
嗟乎!世所贵乎谋士者,为其能以排人之难也。使通诚爱信,则必思所以终全之矣。彼蒯生者,抑何其不义也。
(选自《明清散文选注》,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孤人之子,屠戮人之父母孤:使……成为孤儿
B.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罢:结束,完毕
C.晏然无复战斗之危晏:太平,安定
D.彼其人皆利天下之危利:认为……有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民被其毒,甚于始皇二世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宜教信以速灭项王之策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C.何以言之至于誓天断发,控下沾襟,何其衰也
D.盖虽高帝为其所欺而身死国灭,为天下奖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说明蒯通不仁不义的一组是(   )
①天下之民,肝脑涂地 ②知信之能安天下,而教之以乱
③而通复说信以击之 ④说人主出金玉锦绣,以取卿相之尊
⑤为其能以排人之难也 ⑥故乐天下之瓜分,已得籍以为资
A.②③⑥B.①⑦⑥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真正值得肯定的士人能够为天下百姓着想,消除祸患,安定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蒯通这类人是不在其中的。
B.作者用蒯通劝说韩信攻击已经臣服的齐国为例反驳了蒯通偏爱韩信的观点:正是由于韩信采用了蒯通的建议,刘邦开始猜忌韩信。
C.蒯通劝说韩信背叛刘邦自立,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刘邦的重用,认为自己效力刘邦不过和陆贾、随何、郦生等人得到同等的地位。
D.文章极有层次地剖析了蒯通的不仁不义,揭露了其自私自利的阴险心理,论证过程中,注重引用史实,议论不流于空泛,简洁有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雪涛阁集序
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共谈雅道。吁,诗至此,抑可羞哉!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余与进之游吴以来,每会必诗文相励,务矫今代蹈袭之风。进之才高识远,信腕信口,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能言,与其所不敢言者。或曰:“进之文超逸爽朗,言切而旨远,其为一代才人无疑。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何也?”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有以俚而传者,如”一百饶一下,打汝九十九”之类是也;有以俳而传者,如“迫窘诘曲几穷哉”类是也。古今文人,为诗所困,故逸士辈出,为脱其粘而释其缚。不然,古之才人,何所不足,何至取一二浅易之语,不能自舍,以取世哉?执是以观,进之诗其为大家无疑矣。诗凡若干卷,文凡若干卷,编成,进之自题曰《雪涛阁集》,石公袁子为之叙。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
注:①《雪涛阁集》,为明代江盈科所著诗文集。江盈科,字进之。②鞓红鹤翎,指牡丹花中“鞓红”和“鹤翎”等品种,经过改良可呈现出左紫、溪绯品种不同的样子。③驺子:掌管车马的仆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务为牵合     勉强相合
B.腐滥之辞   拾取
C.务矫今代蹈袭之风 模拟抄袭
D.以取世哉   指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不敢自伸才     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B.石公袁子为之叙   余扃牖
C.如“迫窘诘曲几穷哉”类是也 内无应门五尺
D.每会必诗文相励   臣具表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先从正面立论,用类比的方式,以美丑的标准随着不同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改变,来指出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
B.作者认为近代文人提倡复古,这是对的,但把抄袭当复古,拾取前人牙慧,屈服于旧的体式,这种做法足以使人感到羞耻。
C.作者认为江进之的散文高超脱俗、清爽明朗,只是有一两句语言过于通俗,进之这样做未免矫枉过正。
D.作者批驳了复古主张的不合时宜,文章结构严谨而又不拘俗套,独抒性灵,阐明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点。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余曰此进之矫枉之作以为不如是不足矫浮泛之弊而阔时人之目也然在古亦有之有以平而传者如睫在眼前人不见之类是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
(2)诗穷新极变,物无遁情,然中或有一二语近平近俚近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