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良辰、美景、贤人、雅事等方面描写兰亭聚会的盛况,表现宴会的豪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B.第二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C.文章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表达上多直抒胸臆,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D.文句骈散结合而以散句为主,顿挫有致,音韵和谐,富于感染力。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揭示作者心情悲痛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死生亦大矣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3】翻译句子。
①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6 10:2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教化。
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陨首:头落地。
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宦达:做官显达。
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使人知道
【小题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表现朝廷对李密的“恩情”的一项是()
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④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⑤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⑥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一句。表面看是对晋武帝的赞颂,实际上是对晋武帝的最大嘲讽。
B.“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句中,“切”“峻”“责”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当时晋武帝的心态。
C.“臣欲奉诏奔驰”句中的“奔驰”用得绝妙,它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希望赴京效劳的心情。
D.“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这个比喻形象地表明了祖母大限临头,这也是作者无法奉诏的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9分)
七夕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又以箓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効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
(选自《东京梦华录》)
注①磨喝乐:原为佛教八部众神之一。唐宋时借其名制作为一种土木偶人,于七夕供养。后成为儿童玩具。
②笑靥儿:一种食品名,人形。
③方胜:形状像由两个菱形部分重叠相连而成的一种首饰。后借指这种形状。
④风流: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对数千者直:价值
B.饰以金珠牙翠或:有的
C.効颦磨喝乐盖:通“盍”,何不
D.数内有一对介胄者被:穿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小塑土偶耳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有所不得已
B.如捺香方胜类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
C.今通俗书之妪每谓予曰:“某所,母立于兹。”
D.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闻道百,以为莫己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七夕之时,北宋东京汴梁的风俗人情,尤其一种的叫做磨喝乐的小巧的泥塑土偶让人称奇,人们用雕镂的木料加以彩绘,并配上栏杆做成底座来安放。
B.有的磨喝乐价值很高,宫中及富贵之家以至百姓人家都准备应时物品作为陪衬,如“水上浮”、“谷板”、“花瓜”、“果食”等等。
C.对商家在一斤果食之中放上门神模样的“果食将军”这一习俗流传的由来,作者并不知情。
D.七夕前的三五日,京城内热闹非凡,小孩子大抵都要买新荷叶拿在手中,像是要模仿磨喝乐的模样,但是又不像,反而弄巧成拙,让人笑话。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
【小题5】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4分)
译文:
(2)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3分)
译文: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养兰说

明·陶望龄

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瘯①,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者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奥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②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夫其脆弱骄蹇③,衒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注释)①瘯:憔悴 ②密化:暗地变化③骄蹇:骄傲
【小题1】简析第一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2】第二段“予就问故,且告以闻”中“闻”是指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第三段引用《离骚》中的句子,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文学经典实例,具体形象,很有说服力。
B.指出兰芷荃蕙这些香草也会野化失去芳香。
C.通过类比,阐明兰花也会失去固有的本性。
D.表明兰花在炫耀芬芳自以为是而变娇弱。
【小题4】文中第二段举有人养龟的例子,有何作用。
【小题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兰难养,兰宜茗,兰日枯,兰遂盛的线索,起承转合,构思巧妙。
B.作者用养兰的亲身经历,批驳了关于兰草本性清香宜茗汁的观点的荒谬性。
C.文中引入“客”的形象,化用了赋体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表达对立观点。
D.作者对兰草改变本性而嗜秽感到无奈,作者见兰草得粪而茂盛,颇觉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