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习题
《马价十倍》
有人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小题1】与“有人卖骏马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故遣将守关者B.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D.今日往而不反者
【小题2】下列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比三旦立市B.人莫与言
C.沛公军霸上D.人莫之知
【小题3】与“愿子还而视之”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图穷而匕首见
B.今行而无信
C.倚柱而笑  
D.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小题4】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去而之    回头看  
B.臣请献一朝之  花费、酬金
C.三旦立市    等待
D.子还而视之   希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05 12:53: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我死,王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小题2】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B.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C.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③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祭义伶文
张岱
崇祯辛未,义伶夏汝开死,葬于越之敬亭山。明年寒食,其旧主张长公属其同侪王畹生、李岕生持酒一瓯,割羽牲一,至其陇,招其魂而祭之,并招其同葬之父凤川同食,谕之曰:
夏汝开,汝尚能辨余说话否耶?汝在越四年,汝以余为可倚,故携其父母、幼弟、幼妹共五人来。半年而父死,汝来泣,余典衣一袭以葬汝父。又一年,余从山东归,汝病剧,卧外厢不得见,七日而汝又死。汝苏人,父若子,不一年而皆死于兹土,皆我殓之,我葬之,亦奇矣,亦参矣!汝为人跋扈而戆直,今死后,忘其为跋扈,而仅存其戆直。余安得不思之,不惜之?汝未死前,以弱妹质余四十金,汝死后,余念汝,旧所俱不问,仍备粮糈,买舟航,送汝母与汝弟若妹归故乡,使汝妹良人,汝知耶,不知耶?汝母临别,言汝妹得所,当来收汝父子骸骨。今竟杳然,何耶?
余忆天下有无心之言,遂为奇谶。余四年前,纠集众优,选其尤者十人,各制小词。夏汝开曰:“羁人寒起,秋坟鬼语,阴壑鸣泉,孤舟泣嫠。重重土绣声难发,钟出峡惊雷触石。石初裂,声崩决,狂风送怒涛,千层万叠,直到樯颠柁折方才歇。”见者可谓酷。今试读之,语语皆成谶矣,异哉!今汝同侪十人,逃者逃,叛者叛,强半不在。汝不幸而早死,亦幸而早死,反使汝为始终如一之人,岂天玉成汝为好人耶?
汝生前傅粉登场,弩眼张舌,喜笑鬼诨,观者绝倒,听者喷饭,无不交口赞夏汝开妙者,绮席华筵,至不得不以为乐。死之日,市人行道,儿童妇女无不叹惜,可谓荣矣。吾想越中多有名公巨卿,不死则人祈其速死,既死则人庆其已死;更有奄奄如泉下,未死常若其已死,既死反若其不死者,比比矣。夏汝开未死,越之人喜之赞之;既死,越之人叹之惜之,又有旧主且思之祭之。汝亦可以瞑目于地下矣。汝其收泪开怀,招若父同饮酒食肉,颓然醉焉。
(选自《张岱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泉:黄泉。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日而汝又死 阅:经历
B.旧所俱不问 逋:拖欠
C.使汝妹良人 适:适合
D.见者可谓酷 肖:相似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汝开是张长公张岱家的伶人,是张岱的精神依靠,张岱在他死后收殓他,安葬他。
B.夏汝开穷困潦倒,将自己的妹妹抵押给张岱,换了四十金,但张岱后来免了这债务。
C.夏汝开所制小词,句句都成了十分应验的预兆,张岱感到怪异,无心之言往往成真。
D.夏汝开早死,张岱一方面为他而伤心,一方面又庆幸他早死,得以保存好的名声。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羁人寒起,秋坟鬼语,阴壑鸣泉,孤舟泣嫠。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项脊轩志》
(3)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
【小题4】请简要概括张岱祭奠夏汝开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天之云  垂:悬挂。
B.置杯焉则 胶:着地。
C.而后乃今风    培:增加
D.榆枋而止 抢:触、碰。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均表现事物“有所待”的一项是(   )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④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⑤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⑥适百里者,宿舂粮
A.①②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才能南飞。
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这是作者用来说明“大小之辩”的。
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②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触蛮之战,蜗角之争    
庄 周
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于魏莹。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 ①莹,魏惠王名。田侯牟,齐威王名。②犀首:武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因恚愤而背生痈疽。④胥靡:服役的人。⑤管,一种乐器。剑首:指剑鼻环的小孔。嗃(xiāo),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吷(xuè),细微的声音。⑥引荐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莹与田侯牟约:结盟
B.善言齐者,乱人也伐:攻打
C.王与蛮氏有乎辩:辩论,争辩
D.臣请为君之实:证实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D.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小题4】选择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代表了庄子学说的最高境界,也体现了他散文的风格和成就。至今流传的许多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游刃有余”“达人知命”“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欣欣向荣”都出自《庄子》。
B.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C.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作为文学家,庄子思想超尘脱俗,作品形象诡谲奇特,文风汪洋恣肆。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阴历每月十五为望日。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阳。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将军对魏莹准备刺杀田侯牟的做法感到很可耻,他认为田侯牟是万乘大国的国君,不能用老百姓的方法去报仇。
B.季子听了公孙衍的议论认为公孙衍的做法可耻,他认为公孙衍是个挑起战乱的人,他的话不能听。
C.华子感到公孙衍、季子的观点都很不好,他劝君主但求自然之道就是了。
D.惠子听说了这件事,把戴晋人引荐给了魏莹。戴晋人给魏莹讲了触蛮之战、蜗角之争的故事,戴晋人离开后,魏莹心中豁然开朗,心中的不愉快全都消失了。
【小题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2) 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宋】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散亡磨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稍稍见称于人 业精于勤
C.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亦因以自警焉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中以颜回为例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于身者,无所不获:只要修于身,就能施于事,见于言。
B.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建立个人功业,往往受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
C.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行文传世,往往会受个人天赋能力的限制。
D.今之学者,……皆可悲也:以竭尽文辞技艺求不朽,悲哀在于其舍本逐末。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圣贤和鸟兽、草木、众人一样,同样会死亡,不过古圣贤人的肉体虽然消灭殆尽,但精神不灭,因为他们能够修身立德或者施事立功,又或者能著书立言。
B.文章通过比较法层层推进, 首先拿“施事”与“见言”比较,再拿“施事”、“见言”与“修身”比较,从而突出修身为首要之道。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无用的。
D.本文题旨深刻,伤时悲忧之气溢于笔端,而对学生徐无党则爱深言切,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欧阳修的宗师风范。
【小题5】本文的写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