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触蛮之战,蜗角之争    
庄 周
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于魏莹。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 ①莹,魏惠王名。田侯牟,齐威王名。②犀首:武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因恚愤而背生痈疽。④胥靡:服役的人。⑤管,一种乐器。剑首:指剑鼻环的小孔。嗃(xiāo),洪亮而悠长的声音。吷(xuè),细微的声音。⑥引荐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莹与田侯牟约:结盟
B.善言齐者,乱人也伐:攻打
C.王与蛮氏有乎辩:辩论,争辩
D.臣请为君之实:证实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古今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悦亲戚之情话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D.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小题4】选择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代表了庄子学说的最高境界,也体现了他散文的风格和成就。至今流传的许多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游刃有余”“达人知命”“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欣欣向荣”都出自《庄子》。
B.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C.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作为文学家,庄子思想超尘脱俗,作品形象诡谲奇特,文风汪洋恣肆。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阴历每月十五为望日。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阳。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将军对魏莹准备刺杀田侯牟的做法感到很可耻,他认为田侯牟是万乘大国的国君,不能用老百姓的方法去报仇。
B.季子听了公孙衍的议论认为公孙衍的做法可耻,他认为公孙衍是个挑起战乱的人,他的话不能听。
C.华子感到公孙衍、季子的观点都很不好,他劝君主但求自然之道就是了。
D.惠子听说了这件事,把戴晋人引荐给了魏莹。戴晋人给魏莹讲了触蛮之战、蜗角之争的故事,戴晋人离开后,魏莹心中豁然开朗,心中的不愉快全都消失了。
【小题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2) 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5 03:23: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不名节  ②臣洗马  ③但以刘日西山  ④过蒙拔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门衰薄:福分
B.外无期强近之亲: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人
C.茕茕独立:孤单无援的样子
D.形影相:悼念。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九岁不行B.至于成立
C.零丁孤苦D.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小题4】翻译句子:
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小题5】文章第一段中作者为何要列举自己多次被征召的事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小题。(15分)
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序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注】①释:佛教。这里指佛教徒,俗称和尚。秘演,人名。 ②石曼卿:北宋文学家,名延年,性旷达,才高而未遇,享年48岁。  ③廓然:开朗、豪放的样子。   ④胠(qū):打开;橐(tuó):袋子,口袋。   ⑤崛峍(lù):高峻陡削。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犹以谓国家臣四海一:统一。
B.往往而不出伏:隐居,藏匿。
C.欲因以求天下奇士阴:暗中。
D.无所合,而归。困:困倦,疲劳。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秘演是“奇男子”的一组是(  )(3分)  
①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②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③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④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  ⑤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
⑥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石曼卿心胸开阔,志向远大,诗也写得清妙绝伦,而不能被当世所用,因为他常常和一些平民野老一起痛饮大醉。
B.秘演的模样雄壮威武,胸怀阔大,能抛开一切世俗的念头,喜欢作诗来自求欢乐,他的诗作高雅雄健,受到好友石曼卿的称赞,也深得作者的喜爱。
C.本文立意高远,通过对秘演、石曼卿均是气节高远的奇男子,却“隐”于草野这一事实的叙述,道出了一个压抑和埋没人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D.本文感情真挚,作者虽然已步入仕途,却仍求贤若渴,对以秘演和石曼卿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其笔端流露更多的却是感叹和惋惜之情。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2分)
译:  
(2)于其将行,为序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4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嘿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卒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福也。”上意遂定。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来矣。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诸酋相目以退。翌日,策凌如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也。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以大逆诛,其党穷:穷究,彻查
B.卒以马,不能穷追病:生病
C.斩大将军马尔赛于军徇:示众
D.事,万世和好集:成功
【小题2】(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
B.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
C.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
D.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王误矣
【小题3】(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胁从的人不予治罪,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兵马疲惫无援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获得皇上的嘉奖。
C.作者对傅鼐的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的过失并不隐讳,对主人公生平的记叙客观真实。
D.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唯唯诺诺,只有傅鼐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当面具体指出他的错误。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
(2)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以其各有事事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或问:事功气节,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惟腾空言而不于人事耳 切:切合
B.知《春秋》之将以世    经:治理
C.而面目迥     殊:不同、差别
D.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    果:果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经世之书 ②而空言义理以
B.①善言天人性命 ②以其各有事事
C.①知有史不知有经 ②讲学者必有事事
D.①正切合当时人事耳   ②其即三代之史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
B.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
C.第二段中作者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认为“史学之本于《春秋》”。
D.文章结尾一段,作者以一问一答的反问方式,通过对质疑的辩驳,进一步批判了“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风气,再次申明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2)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