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我死,王封汝    则:如果
B.地险而民多,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见一丈人,小船    刺:用篙撑
D.今以百金与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小题2】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B.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C.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③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4 09:4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 分)
汉宣帝本始二年,夏,五月,诏曰:“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其与列侯、二千石(汉代郡守年俸二千石)、博士议。”于是群臣大议庭中,皆曰:“宜如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御史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有司遂请尊孝武帝庙为世宗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武帝巡狩所幸郡国皆立庙,如高祖、太宗焉。夏侯胜、黄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尚书》,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资治通鉴》二十四卷)
宣帝者,武帝之曾孙也。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胜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而胜以加诸其君而无忌,是证父攘羊之直也,而天理灭矣。苟其曰武帝之奢纵而泽不及民,万世之公论,不可泯也,则异代以后,何患无按事而檄功罪者。
(王夫之《读通鉴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A.百姓流离,物故者半物:自己以外的人,这里指“百姓”
B.公卿共难胜难:为难
C.或人民相食或:有时
D.所幸郡国皆立庙幸:皇帝到某处
【小题2】以下各句内容全都表现夏侯胜“直言正论”的一项是(3 分)(  )
①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②诏书不可用也
③议已出口,虽死不悔    ④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
⑤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    ⑥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A.①②⑤B.①④⑤
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夏侯胜敢于非议汉武帝“文功武治”,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黄霸虽受诬陷而无辜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品质。
B.夏侯胜敢于非议汉宣帝的诏书,表现了他刚强正直的精神和不畏凶险的勇气;黄霸因连坐而入狱,在狱中向夏侯胜学习《尚书》,表现了他不计生死追求正义的情操。
C.王夫之认为汉武帝骄纵暴虐无恩泽于百姓,这是万代的公论,夏侯胜的看法本身没有错;但不宜由夏侯胜在汉朝当世声讨,而应由后世的人声讨。
D.王夫之认为汉宣帝为汉武帝立庙敬祀,在礼制上没有错,而夏侯胜只是有正直的精神,并没有顾及后人对自己先祖的情感。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3 分)
(2)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3 分)
(3)假令有人数夏侯胜乃祖乃父之恶于胜前,而胜晏然乐听之,其与禽兽奚择哉!(4 分)

同类题3

赤壁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白露江  ②槊赋诗
B.①举酒客  ②举匏樽以相
C.①七月既  ②美人兮天一方
D.①浩浩乎如凭御风  ②盈者如彼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②下江陵,顺流而也③况吾与子樵于江渚之上④鱼虾而友麋鹿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代的散文诗。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赤壁赋》即属文赋。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创豪放派一代词风。
C.壬戌,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中的年号纪年法。
D.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感情线索而言,全文表现出作者“悲—乐—悲”的感情变化。
B.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C.文章描写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如对箫声的描写,作者借助比喻和想像将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D.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⑵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任光禄竹溪记》节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人去乡益贱:人到了他乡就更不被人看重了
B.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京城人竟以我们当柴草的东西为珍宝
C.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可是京城中人假如能够得到一窝竹子,就会不惜拿出数千钱来
D.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京城里的人竟把我们用来当柴(烧)的竹当作宝贝
【小题2】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京师人对待竹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 
江南人对待竹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徼海外之人对待竹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分析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同为竹,京师人视之为宝,江南人却视之为薪,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游京师显贵人家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
B.文章第3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
C.这篇小品文着重对京城之人不知竹而盲目贵竹的现象作出了针砭。
D.文章在比较中写出了三种人对待竹的不同态度,其中,江南人与京师人对竹的态度截然不同,却在对待奇花石上,存在着一致。
【小题4】文中说“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意思是说“世上的美丑(好恶),也哪里有固定不变的(标准)呢”。请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句子的领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浮屠文畅师序①
【唐】韩愈
①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问其名则是,校其行则非,可以与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问之名则非,校其行而是,可以与之游乎?扬子云②称:“在门墙则挥之,在夷狄则进之。”吾取以为法焉。
②浮屠师文畅喜文章,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请于缙绅先生以求咏歌其所志。贞元十九年春,将行东南,柳君宗元为之请。解其装,得所得叙诗累百余篇,非至笃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无以圣人之道告之者,而徒举浮屠之说赠焉。夫文畅,浮屠也,如欲闻浮屠之说,当自就其师而问之,何故谒吾徒而来请也?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拘其法而未能入,故乐闻其说而请之。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语之,不当又为浮屠之说而渎告之也。
③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圣人者立,然后知官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邪?夫鸟俯而啄,仰而四顾;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今吾与文畅安
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邪?
④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为者,惑也;悦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实者,不信也。余既重柳请,又嘉浮屠能喜文辞,于是乎言。
【注】①本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春,时韩愈在长安任四门博士。浮屠,此指僧人、和尚。②扬子云,即汉代杨雄,著名儒者和辞赋家。
【小题1】与第①段划线句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墨名儒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远离他;儒名墨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推荐他。
B.墨名儒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将他驱赶:儒名墨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将他引荐。
C.儒名墨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将他驱赶;墨名儒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将他引荐。
D.儒名墨行者如果在儒门,我就要远离他;墨名儒行者即使在远方,我也要推荐他。
【小题2】在韩愈着来,文畅身为佛家子弟却喜欢向儒家学者们请教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推崇儒学”的一组是
①浮屠师文畅喜文章 ②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 ③是故道莫大乎仁义
④民之初生,固若禽兽夷狄然 ⑤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 ⑥知而不为者,惑也
A.①③⑤B.④⑤⑥C.③⑤⑥D.②③⑤
【小题4】第③段举鸟兽之事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清代张裕钊曾说“退之为释子作赠序,内不失己,外不失人”,意思是韩愈既能明确自己的主张、立场,又能不失礼于人,结合③④两节内容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