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 

材料一:子曰:“有教无类.”
材料二: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于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司马迁《史记》)
【小题1】(1)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思想?
(2)孔子既然认为“有教无类”,为什么还要将学生分成几类?
【小题2】司马迁这段话中的画线句子与孔子德政思想有相通之处,请引用《论语》中与之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意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2 11:00: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秋阳赋
(宋)苏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淡淡其不芒矣。浴于旸谷④,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⑤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障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内容空洞。②生:发芽。③矧:也。④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 ⑤倒景:这里指彩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秋阳之陨群木木:树木。
B.若予者若:像。
C.方夏潦之淫也淫:过度。
D.蚤作而占之蚤:通“早”,早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雨止之祥也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B.乃真知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奴婢喜而告余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升于扶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
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走城郭,鱼龙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等。抑扬结合,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缘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歌颂之情彰显自然。行文流畅,不可遏制;多用比兴手法,华丽的铺陈,文采出众。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且 今 之 温 者 昔 人 炎 者 也 云 何 以 夏 为 盾 而 以 冬 为 衰 乎 吾 侪 小 人 轻 愠 易 喜 彼 冬 夏 之 畏 爱 乃 群 狙 之 三 四。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4分
(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3分)

同类题2

《权书·子贡第七》苏洵

君子之道智信难信者所以正其智也而智常至于不正智者所以通其信也而信常至于不通是故君子慎之也。世之儒者曰:徒智可以成也。人见乎徒智之可以成也,则举而弃乎信。吾则曰:徒智可以成也,而不可以继也。

子贡之以乱齐,灭吴,存鲁也,吾悲之。彼子贡者,游说之士,苟以邀一时之功,而不以可继为事,故不见其祸。使夫王公大人而计出于此,则吾未见其不旋踵而败也。吾闻之,王者之兵,计万世而动,霸者之兵,计子孙而举,强国之兵,计终身而发,求可继也。子贡之兵,是明日不可用也。

故子贡之出也,吾以为鲁可存也,而齐可无乱,吴可无灭。何也?田常之将篡也,惮高、国、鲍、晏,故使移兵伐鲁。为赐计者,莫若抵高、国、鲍、晏吊之,彼必愕而问焉,则对曰:田常遣子之兵伐鲁,吾窃哀子之将亡也。彼必诘其故,则对曰:齐之有田氏,犹人之养虎也。子之于齐,犹肘股之于身也。田氏之欲肉齐久矣,然未敢逞志者,惧肘股之捍也。

今子出伐鲁,肘股去矣,田氏孰惧哉?吾见身将磔裂,而肘股随之,所以吊也。彼必惧而咨计于我。因教之曰:子悉甲趋鲁,压境而止,吾请为子潜约鲁侯,以待田氏之变,帅其兵从子入讨之。为齐人计之,彼惧田氏之祸,其势不得不听。归以约鲁侯,鲁侯惧齐伐,其势亦不得不听。因使练兵搜乘以俟齐衅,诛乱臣而定新主,齐必德鲁,数世之利也。吾观仲尼以为齐人不与田常者半,故请哀公讨之。今诚以鲁之众,从高、国、鲍、晏之师,加齐之半,可以轘田常于都市,其势甚便,其成功甚大,惜乎赐之不出于此也。

齐哀王举兵诛吕氏,吕氏以灌婴为将拒之,至荥阳,婴使钩谕齐及诸侯连和以待吕氏变,共诛之。今田氏之势,何以异此?有鲁以为齐,有高、国、鲍、晏以为灌婴,惜乎赐之不出于此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苟以邀一时之功 邀:谋取B.惧肘股之捍也 捍:抵御
C.彼惧田氏之祸   祸:灾祸D.因使练兵搜乘以俟齐衅 畔:生祸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彼必愕而问 至丹以荆为计,始速祸
B.然未敢逞志 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教之曰 招樊哙出
D.何异此 何者?严大国之威修敬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论述了机智与诚信的关系,作者认为如果不讲诚信,只用机智虽然可以成事,但这机智只可使用一次,作者也因此否定了子贡的做法。
B.作者设想了子贡可以采用的更好的一种方法,让子贡看到高、国、鲍、晏四人身体将被割裂,随后死亡,故而去向他们表示哀悼。
C.作者认为孔子看到当时齐国社会的状况去请求鲁哀公讨伐齐国的田常,这种做法可以取得大的功绩,可惜子贡没有采用。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当时的鲁国好比汉朝时的齐国,高氏等人好比灌婴,但两者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表明了作者的褒贬态度。
【小题4】用“/”给原文断句
君 子 之 道 智 信 难 信 者 所 以 正 其 智 也 而 智 常 至 于 不 正 智 者 所 以 通 其 信 也 而 信 常 至 于 不 通 是 故 君 子 慎 之 也
【小题5】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徒智可以成也。人见乎徒智之可以成也,则举而弃乎信。
(2)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选择题6小题,每小题2分)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以故其后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而葬之卒:最终B.有穴然窈:深远幽暗
C.则其至又少矣加:更加D.火尚足以也明:照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B.孰能讥之乎声呜呜然
C.古人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渺沧海一粟
D.至於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羽化登仙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A.下江陵,顺流而B.侣鱼虾而麋鹿
C.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D.诵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小题4】对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此余之所得也 ②何为其然也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而今安在哉 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⑧有碑仆道
A.①③/②⑤/④/⑥⑦/⑧B.①③/②⑤/④⑧/⑥⑦
C.①③/②⑤⑥/④/⑦/⑧D.①③⑥/②⑤/④/⑦/⑧
【小题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游褒禅山“所得”的一组是(2分)(  )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②③⑤
【小题6】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在内容上环环相扣,又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了伏笔。
B.作者详写了游后洞的的经历,一个“悔”字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C.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到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
D.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语言精要得当。
【小题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抄书自序
顾炎武
炎武之先家海上,世为儒。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德之末。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嘉靖间,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而倭闌入江东郡邑,所藏之书与其室庐俱焚,无孑遗焉。
洎万历初,而先曾祖历官至兵部侍郎,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往出俸购之,及晚年而所得之书过于其旧,然绝无国初以前之板。而先曾祖每言:“余所蓄书,求其有字而已,牙签锦轴之工,非所好也。”
嗣祖太学公,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十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二十年来赢幐担囊以游四方,又别有所得,合诸先世所传,尚不下二三千卷。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
自少为帖括之学者二十年,已而学为诗古文,以其间篡记故事,年至四十,斐然欲有所作;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本生祖赞善公文集至数百篇,而未有著书以传于世者。昔时尝以问诸先祖,先祖曰:“著书不如抄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
先祖性豪迈不群,然自言少时日课抄古书数纸,今散亡之余犹数十帙,他学士家所未有也。
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通鉴》,曰:“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
念先祖之见背,已二十七年,而言犹在耳,乃泫然书之。
(选自《亭林文集》卷二,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炎武之先海上 家:安家居住
B.万历初 洎:自从
C.二十年来幐担囊以游四方 赢:担负
D.昔时尝以问先祖 诸:兼词,之于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祖上世代都是读书人,到了顾炎武高祖时期,由于倭寇侵犯江东各州县,家业开始败落。
B.顾炎武曾祖父为官清廉,又酷爱藏书,虽然官至兵部侍郎,从来不占用公家一文钱给自己买书。
C.自从遭遇变故,顾炎武便辗转迁徙居无定所,家传的五六千卷藏书大多也因为意外而散落丢失。
D.顾炎武的嗣祖父认为朱熹编的《通鉴纲目》赶不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只教顾炎武读《资治通鉴》。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
(2)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
(3)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顾炎武祖上传给他的宝贵财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毋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
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易,且降矣与:对付
B.奢不能难:反驳,质问对方
C.妾请无随坐: 坐下
D.二奇兵以劫之张:布置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赵王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其无礼于晋
B.赵战不利,筑壁坚守以待救至人之力而敝之
C.军吏无敢仰视者是寡人过也
D.兵,死地也,括易言之今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4分)
【小题4】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简要分析。(3分)
【小题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画8处)(4分)
汉成帝幸赵飞燕,飞燕谗班婕妤祝诅,于是考问。辞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
【小题6】翻译课内句子两句。(共8分)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分)
(2)今太子迟之,请辞决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