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知己说
刘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然①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面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①恝( jia)然:淡漠,无动于衷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知之难,处知者难实:确实
B.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名辱者亏:受损
C.而不以君臣之法绳:用绳子
D.然赖其力以建功人国卒:最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士遇知己而名著家叔余贫苦
B.光武知严光不能屈二虫又何知
C.图旦夕之安而忘所有事吾还也
D.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某所,母立于兹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B.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C.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D.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便以古人的感慨“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切入主题,何以有此感慨?因为“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
B.作者认为只有居下位的人拥有可取的实学,居上位的人拥有知人的智慧,才有相合相知的美事。“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居下位之人不可强求被人重用。
C.文章多处运用事例来证明观点,光武和严光之例,证明了“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信陵君与侯生,毛薛二公之例则证明了“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
D.本文说的“知己”,主要是说当权者与士人的“遇合”,论说当权者应如何对待贤士,贤士又应如何对待当权者的征召任用。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3分)
(2)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3分)
(3)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31 09:45: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云山记

(清)王夫之

①湘西之山,自大云并湘以东,其复数十。大云之山至东,其陵乘①十数,因而曼衍②,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登小云,曼衍尽见,为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水湘水之交,遂逾乎湘。

②天宇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其北则南岳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则苍,春则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云之观止矣。春之云,有半起而为轮困,有丛岫如雪而献其孤黛。夏之雨,有亘白,有漩流,有袅雨,有隙日旁射,耀其晶莹。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远之所终。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万顷,有夕灯烁素,悬于泱莽③。山之观,奚止也?

③小云之高,视大云不十之一也。大云之高,视岳④不三十之一也。岂止大云,岳之视所能度越此者,唯祝融⑤焉,他则无小云若。盖小云者,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漫衍之首者也,故若此。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

④系乎大云而小者,火云庞然大也。或曰:“道士申泰芝者,修其养生之术于火云,而以小云为别馆(旅馆),故小之。”虽然,尽湘以西,终无及之者。自麓至山之颈,皆高柯丛樾,阴森葱绿。陟山之巅,则古木百尺者,皆俯以供观者之极目。养生者去,僧或庐之。庐下莳杂花,四时萦砌。右有池,不雨不竭。

⑤予自甲辰始游,嗣后岁一径之。不倦。

注释:(1)陵乘:高山。(2)曼衍:山峰连绵不绝。(3)泱莽:天空。(4)岳:指南岳衡。(5)祝融:即祝融峰,衡山主峰之一。

【小题1】第①段开篇先写大云山及周围群山,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2】第②段中,作者先说“小云之观止矣”,后又说“山之观,奚止也?”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小题3】阅读第④段,概述小云山得名的缘由。
【小题4】下列对“养生者去,僧或庐之”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养生的道士去到那里,僧人就给他安排住宿。
B.养生的道士离开此处,僧人有时居住在这里。
C.养生的道士去到那里,有时僧人也在此居住。
D.养生的道士离开此处,有个僧人住他的房屋。
【小题5】阅读全文,简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山川相,郁乎苍苍__________   ②知不可乎得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声闻过情,君子B.幽壑之潜蛟
C.伯夷之义D.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3】下列句子“于”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小题5】节选的①②两段文字体现了“赋”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助这一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心 术(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縋(zhuì)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而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我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长短,吾抗而暴(pú)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眨眼
B.凡兵义上:崇尚
C.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也殆:危险
D.兵而寝据:靠着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直接表现“心术”具体内容的一组是(   )(3分)
①用人不尽其所欲为;②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③一战而胜,不可用矣;④知理而后可以举兵;⑤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⑥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A.①②⑤B.①④⑥C.③⑤⑥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全篇有一条主线相贯,每节各有妙用。一、二节论治心,三、四节论养士,五、六节论审势,七、八节论守备,而全文都是围绕着为将的心术发挥,故题作《心术》。
B.作者认为,战争的正义性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义的战争,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是不利的;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士气旺盛,才能百战不殆。
C.文章阐述了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长和短、尝(试)敌和自尝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对战争中的问题,作者从矛盾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D.本文给人以跌宕顿挫之感,得力于文中大量整句的熟练运用。这些整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而且是极富哲理的警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为文章增色不少。
【小题4】请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3分)
(2)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3分)
(3)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9处)(3分)
梁 丘 据 谓 晏 子 曰 吾 至 死 不 及 夫 子 矣 晏 子 曰 婴 闻 之 为 者 常 成 行 者 常 至 婴 非 有 异 与 人 也 常 为 而 不 置 常 行 而 不 休 者 故 难 及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月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病吾子。然雪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B.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C.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冒犯别人
D.余以为过言 过言:过分夸大的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犹且从师而问 ,月出于东山之上
B.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侣鱼虾友麋鹿
C.亦病吾子  作《师说》贻之
D.然雪日岂有过哉   心凝形释,万化冥合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先用三个感叹句提示全段内容,接着用三组对比来论证,揭示了不从师而学的荒谬,对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
B.甲文在论证上说理和例证相结合,在行文上散句和偶句相错综,在语气上由委婉到肯定再到强烈,使得文章极具感染力。
C.乙文中以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委婉地表达了对“好为人师”者的批评。
D.柳宗元对师道的论述,采用寓理于事的手法,论说中穿插一些趣闻轶事,辛辣幽默,看似谐谑实则隐含着无限的愤懑。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