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知己说
刘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然①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面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①恝( jia)然:淡漠,无动于衷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知之难,处知者难实:确实
B.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名辱者亏:受损
C.而不以君臣之法绳:用绳子
D.然赖其力以建功人国卒:最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士遇知己而名著家叔余贫苦
B.光武知严光不能屈二虫又何知
C.图旦夕之安而忘所有事吾还也
D.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某所,母立于兹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B.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C.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D.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便以古人的感慨“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切入主题,何以有此感慨?因为“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
B.作者认为只有居下位的人拥有可取的实学,居上位的人拥有知人的智慧,才有相合相知的美事。“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居下位之人不可强求被人重用。
C.文章多处运用事例来证明观点,光武和严光之例,证明了“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信陵君与侯生,毛薛二公之例则证明了“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
D.本文说的“知己”,主要是说当权者与士人的“遇合”,论说当权者应如何对待贤士,贤士又应如何对待当权者的征召任用。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3分)
(2)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3分)
(3)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31 09:45: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审势   
辛弃疾(宋)
用兵之道。形与势二。不知而一之,则沮形、眩于势,而胜不可图,且坐受毙矣。
何谓形?小大是也。何谓势?虚实是也。土地之广,财赋之多,士马之众,此形也,非势也。形可以示威,不可用以必胜。譬如转嵌岩于千仞之山,轰然其声,巍然其形,非不大可畏也;然而堑留木柜,未容于直,遂有能迂回而避御之,至力杀形禁,则人得跨而逾之矣。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有用必可济。
譬如注矢石于高墉之上,操纵自我,不系于人,有轶而过者,抨击中射惟意所向,此实之可虑也。自令论之:虏人虽有嵌岩可畏之形,而无矢石必可用之势;其举以示吾者,特以威而疑我也。未欲用以求胜者,固知其未必能也。彼欲致疑,吾且信之以为可疑。彼未必能,吾且意其或能;是亦未详夫形、势之辨耳。臣请得而条陈之:
虏人之地,东薄于海,西控于夏,南抵于淮,北极于蒙,地非不广也。虏人之财,签兵于民而无养兵之费,靳恩于郊而无泛恩之赏,又辅之以岁币之相仍,横敛之不恤,则财非不多也。沙漠之地,马所生;射御长技,人皆习焉,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以此之形,时出而震我,亦在所可虑,而臣独以为不足恤者,盖虏人之地虽名为广,其实易攻,惟其无事,兵劫形制,若可纠合,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辛巳之变,萧鹧巴反于辽,开赵反于密,魏胜反于海,王友直反于魏,耿京反于齐、鲁,素而葛王反于燕,其余纷纷所在而是,此则已然之明验,是一不足虑也。
虏人之财虽名为多,其实难恃,得吾岁币惟金与帛,可以备赏而不可以养士;中原廪窖,可以养士,而不能保其无失。盖虏政庞官吏横,常赋供亿,民粗可支,意外而有需,公实取一而吏七八之,民不堪而叛。叛则财不可得而反丧其资,是二不足虑也。
若其为兵,名之曰多,又实难调而易。且如中原所签,谓之大汉军者,皆其父祖残于蹂践之余,田宅罄于捶剥之酷,怨忿所积,其心不一。而沙漠所签者越在万里之外,虽其数可以百万计,而道里辽绝,资粮器甲一切取办于民,赋输调发非一岁而不可至。始逆亮南寇之时,皆是诛胁酋长、破灭资产,人乃肯从,未几中道窜归者已不容制,则又三不足虑也。
又况虏廷今日用事之人,杂以契丹、中原、江南之士,上下猜防,议论龃龉,非如前日粘罕、兀术辈之叶。骨肉间僭弑成风,如闻伪许王以庶长出守于汴,私收民心,而嫡少尝暴之于其父,此岂能终以无事者哉?我有三不足虑,彼有三无能为,而重之以有腹心之疾,是殆自保之不暇,何以谋人?
臣亦闻古之善觇人国者,如良医之切脉,知其受病之处而逆其必殒之期,初不为肥瘠而易其智。官渡之师,袁绍未遽弱也,曹操见之以为终且自毙者,以嫡庶不定而知之也。咸阳之都,会稽之游,秦尚自强也,高祖见之以为当如是矣,项籍见之以为可取而代之者,以民怨已深而知之。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虏今并有之,欲不亡何待!臣故曰:“形与势异”,惟陛下实深 之。
(选自《美芹十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可以示威举:全部
B.臣独以为不足者恤:救济
C.又实难调而易溃:溃败
D.其必殒之期逆:揣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沮形、眩于势/其皆出此乎B.沙漠之地,马所生用亡郑以陪邻
C.虏政庞官吏横/莫不族布罗生焉D.骨肉间僭弑成风/彼恶乎待哉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势”比“形”更为重要的一项是
①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有用必可济 ④怨忿所积,其心不一
②射御长技,人皆习焉,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⑤赋输调发非一岁而不可至
③中原廪窖,可以养士,而不能保其无失    ⑥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出于忠心,在奏章中条陈敌方弊端弱点,恳请皇上抓住时机,尽早收复失地。
B.作者多方引证,深入剖析,加之行文气韵豪迈奔放,使文章极具鼓动性、说服力。
C.作者虽痛恨虏人,但对其将领也不一概加以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态度。
D.作者反复强调,无论是国家或个人,当“形”与“势”不匹配时,就会有灾难发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未必能,吾且意其或能;是亦未详夫形、势之辨耳。(3分)
(2)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3分)
(3)是殆自保之不暇,何以谋人?(2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④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三王:指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指王仲舒,曾任中书舍人,太原人。
③浃和:和睦。④燕:通“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壮:认为……豪壮
B.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实现
C.以为当得躬大府诣:见
D.修于庭户数日之间令:美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未得造观”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系官于朝  ②以言事斥守揭阳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④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⑥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滕王阁闻名遐迩,作者从年少时就知道它是江南的第一名胜景观。
B.王仲舒修缮滕王阁没有劳民伤财,作者对此务实精神持肯定态度。
C.王仲舒任南昌地方长官后,曾经著书呼吁关注滕王阁的修缮问题。
D.本文在写法上没有正面描写滕王阁及四周景物,而是以情取胜。
【小题4】把上文中划线句子和所学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4分)
(2)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3分)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18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侍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
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乎内外之分定:安定。
B.夫列子御风而行,然善也泠:轻妙飘然
C.惠子梁,庄子往见之相:做相国。
D.非梧桐不,非练实不食止:栖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列子御风行,泠然善也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B.庄子往见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
D.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臣具表闻
【小题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故夫效一官,行比一乡
B.旬五日而后反
C.而御六气之
D.往矣!吾将曳尾于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起前四种人,列子和宋荣子能区别“小大之辩”,都可算是达到了“逍
遥游”的境界。
B.“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培育一个充满无限自由的精神世界,反映了庄子追求心灵绝对自由的要求。
C.《秋水》中,庄子拒聘、讥讽惠子,说明庄子是一个不求闻达的人,也符合庄子淡薄
功名利禄的思想。
D.《庄子》使用了多个寓言故事,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3分)
(2)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7分)
自 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本分B.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之矣劫:劫持D.为君子之归期:希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遗善闾里传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拒我也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妄言议人,则几于小人娘指扣门扉
D.终身行斯言乎自视也,亦若此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2)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4分)

同类题5

课内文段阅读,完成6—9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师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B而学于师     耻:羞耻
C小学而大遗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D士大夫之族     族:一类人
【小题2】都属于师道不传的原因的一项是(  ) (2分)
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  ③故圣益圣,愚益愚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⑥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3】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二段以感叹发端,携着批判的锋芒,如暴风骤雨,涤荡乾坤,令人耳目一新。
B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揭示师道不传的原因。
C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文段中的第三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