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套①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套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令其诗再在,可孝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兰之台而始哭套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舟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甓,如入墟墓。还,与舟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阙,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舟中。舟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下可留,登岸宿乙宰。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②,如《秦楚之际》。令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注)①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
②《季汉月表》: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别之处及其时相类  适:恰好
B.还,与舟人祭具 治:置办
C.既济,疑有神阴 相:帮助
D.再拜跪伏,毕 祝:祝福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对文天样怀念和敬仰的一组是 ( )
①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②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
④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
⑤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
⑥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声泪交并的泣血之作,作者以登高哭祭的形式,字字呜咽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殉难的悲恸之情。行文风格堪称沉郁顿挫,一字三叹,痛泪激溅满纸,读来令人悚然动容。
B.在写西台恸哭的祭礼程序中,作者宕开一笔写道“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随后又回到现实,发出了“江山人物,眷焉若失”的感慨,这种历史的回味加重了作者的失落与沉郁。
C.这是古往今来哭人之作中的一篇奇文,它哭英烈而不直书英烈的姓名,全文重点叙述英烈的业绩,将全部的笔墨倾洒在生者对英烈亡灵的哭祭上。
D.本文在悼念文天祥时,表现得隐晦曲折。奠者为谁,并不明示,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通篇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仅以“甲乙丙”称代。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3-16 09:1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饮茶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着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
吴主孙皓每宴群宦,皆令尽醉。韦昭饮酒不多,皓密使以茶茗自代。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续搜神记》云:“有人因病能饮茗一斛二斗,有客劝饮,过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胰。置柈中,以茗浇之,容一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自怀挟,到处煮饮怀挟:携带
B.远近倾慕倾慕:钦佩羡慕
C.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通狎:勾结
D.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润色:修饰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鸿渐之论广润色之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李公为啜两杯止锲舍之
C.皓密使茶茗自代前降及物故
D.以茗浇甚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与茗是以所采时间的早晚为区分,南方人喜欢喝茶,北方人并不喝茶。茶不仅能止渴,也可使人不想睡觉,泰山灵岩寺的和尚为了坐禅时不打瞌睡而不断喝茶。
B.人们互相仿效和尚喝茶,于是就成了一种风俗,很多地方的城镇里都有茶铺,无论什么人都付钱取茶喝,茶叶的买卖也不断。
C.陆鸿渐对茶道的盛行作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仅写了《茶论》,而且造了二十四件茶具,王公朝臣没有不喝茶的。
D.士大夫们都很看重喝茶,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时请人为他煮茶;晋时谢安去拜访陆纳时,陆纳用茶与水果招待。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余与子颖别二十余年矣。忆昔与子颖游,子颖未及弱冠,余虽有一日之长,而与为嬉戏,异乎世俗之所谓师弟子者。然其情乃益深,而义顾弥笃。虽子颖上有两兄,皆从余受学。子颖,奇男子也。其胸中浩浩焉,常有担荷一世之心,文辞章句非其所措意,而其为诗、古文乃能高出昔贤之上。后数年,子颖偶以七言诗一轴示余,余置之座侧。友人姚君姬传过余邸舍,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姬传以文章名一世,而其爱慕子颖者如此。子颖之父、祖皆为达官,然不为子孙留遗计,而子颖少时衣食不足。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余别子颖闭门里居,忽忽十余年,则闻子颖已举于乡,出巴蜀之属邑。其自秦入蜀,道途览古之篇,尤为深入唐人之室。子颖在蜀值军兴,领兵八千人,出使云南永昌,逾美诺之岩,往来阻险师旅数千里之地。自重庆移守泰安,又值邻郡贼起,子颖早诣大府为设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射杀贼首一人,定其余孽。然其忧深家国,心为瘁、发为白矣。尝思退而稍息其劳,而辄为上官所留,欲归不得。呜呼!子颖昔日之穷,非子颖之能穷也;今日之为郡守,非子颖之能为郡守也。其出入师旅,屡经锋镝之危,非子颖之能行乎患难也;则今日之欲归,非子颖之能自为归也。然则,子颖之于为官,去,可也;留,可也。去而混迹渔樵之侣,留而为宇内建不世之勋,无不可也。若夫文章之事无穷也。子颖其于簿书丛集,稍求顷刻之暇,出其才力以与古之风人学士相追逐,此则子颖之所能自为者也。

(选自清代刘大槐《朱子颖诗集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B.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C.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D.子颖所与交游皆当世名贤/时过子颖论文/子颖与相对终日/或不能设食/盖子颖之穷如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宰”本义是充当家奴的罪人。能在屋里劳作的一般都有较专业的技术,由此引申出主管、主持等义,此处即为此义。
C.大府,官名。《周礼》谓天官所属有大府,为掌府藏会计之官之长。后泛指上级官府。明清时亦称总督、巡抚为“大府”。
D.风人,指古代采集民歌风俗等以观民风的官员,又指诗人。文中“古之风人学士”的中“风人”应指前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子颖小的时候衣食不丰足,他同两个哥哥一起跟从“我”学习,“我”同朱子颖嬉笑玩乐,感情非常深厚,情义越来越深切。
B.姚鼐先生曾在探望“我”时,看到了朱子颖的一卷七言诗,姚先生凭文章名重当世,也非常喜爱倾慕朱子颖的诗文。
C.朱子颖从秦地进入蜀地任职,写下的游览古迹的诗篇直追唐人诗篇的风范,流露出为国担忧、为民劳累的深情。
D.朱子颖曾想退隐田园,想归隐却难以实现,作者表示同情,为他的诗文集作序,鼓励他拿出他的才智继续进行创作。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见而心折,以为己莫能为也。遂往造其庐而定交焉。
(2)去而混迹渔樵之侣,留而为宇内建不世之勋,无不可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尊而制六合履:登,踏
B.乃使蒙恬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北方
C.然后华为城践:踏,踩
D.信臣精卒陈利而谁何兵:兵器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余烈吾从而师
B.以为桂林、象郡以为
C.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犹且从师问焉
D.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秦在施政上“仁义不施”的一组是(    )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③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④隳名城,杀豪杰
⑤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吞二周而亡诸侯”、“ 南取百越之地”、“ 北筑长城”等表明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废先王之道”就是抛弃了仁义之道,所以文章最后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焚百家之言”是愚民、“收天下之兵”是弱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则是防民。
D.“天下已定”是一个转折点,秦开始由以前的守卫之势转为攻取之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18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侍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
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乎内外之分定:安定。
B.夫列子御风而行,然善也泠:轻妙飘然
C.惠子梁,庄子往见之相:做相国。
D.非梧桐不,非练实不食止:栖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列子御风行,泠然善也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B.庄子往见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C.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
D.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臣具表闻
【小题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故夫效一官,行比一乡
B.旬五日而后反
C.而御六气之
D.往矣!吾将曳尾于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起前四种人,列子和宋荣子能区别“小大之辩”,都可算是达到了“逍
遥游”的境界。
B.“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培育一个充满无限自由的精神世界,反映了庄子追求心灵绝对自由的要求。
C.《秋水》中,庄子拒聘、讥讽惠子,说明庄子是一个不求闻达的人,也符合庄子淡薄
功名利禄的思想。
D.《庄子》使用了多个寓言故事,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3分)
(2)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余与篛林交益笃,在辛卯、壬辰间。前此,篛林家金坛,余居江宁,率历岁始得一会合,至是余以《南山集》牵连系刑部狱,而篛林赴公车,间一二日必入视余。每朝餐罢,负手步阶除,则篛林推户而入矣。至则解衣盘薄,语经谁史,旁若无人同系者或厌苦,讽余曰:“君纵忘此地为圈土,身负死刑,奈旁观者姗笑何?”然篛林至则不能遮归,余亦不能畏昔警而闭所欲言也。

余出狱,编旗籍,寓居海淀,篛林官翰林,每以事入城,则馆其家。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每阅月逾时,检篛林手书,必寸余戊戌春,忽告余:“归有日矣”余乍闻,心忡惕,若哄行驻乎虚空之逗,四望而无所归也篛林曰:“子毋然吾非不知吾归子无所向,而今不能复顾子,且子为吾计,亦岂宜阻吾行哉?” 篛林之归也,秋以为期,而余仲夏出塞门,数附书问息耗而未得也。今兹其果归乎?吾知篛林抵旧乡,春秋佳日,与亲懿游好,徜徉山水间,酣嬉自适,忽念平生故人,有衰疾远隔幽燕者,必为北乡惆然而不乐也。

(选自方苞《送王第林南归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B.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C.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D.海淀距城/往返近六十里/而使问朝夕通/事无细大/必以关忧喜相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卯,干支之一。“干”指天干,“支”指地支,上下相配以纪年,如“辛卯”之前是“庚子”,之后是“工辰”。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人京应试的举人或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C.编旗籍,清代对犯人的一种处罚,即把释放犯人的户籍编人军队,加以管制。八旗汉军旗是清朝八旗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D.幽燕,古称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唐以前属幽州,战国时属燕国,故名。“幽”即古幽州,“燕”也是河北的别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林珍惜友情。在辛卯、工辰年间,他正好进京应试,隔一两天就来看望作者。
B.第林虚心向学。在作者被关监狱期间,他前来问学,不顾监狱中其他犯人耻笑。
C.第林重情重义。作者出狱后,人城办事常住在他家,他们还经常彼此书信往来。
D.第林善解人意。他准备南归,发现作者忧虑紧张的情绪,就多方开导劝慰友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每朝餐罢,负手步阶除,则第林推户而入矣。
(2)林之归一也,秋以为期,而余仲夏出塞门,数附书问息耗而未得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