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彭州圆觉禅院记
苏洵
①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以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
②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觉,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
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觉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矣
B.耳
C.焉
D.哉
【小题2】对第①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出不乐就应离去的观点,总领全篇内容。
B.提出不可自欺欺天的观点,领起下文内容。
C.提出不乐就应离去的观点,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张本。
D.提出乐就应该留下来的观点,引出下文的深入阐述。
【小题3】对第③段“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穿布衣,吃素食,以此来为徒弟们作表率。
B.布施衣服和食物,以此来给徒弟们作表率。
C.穿布衣,吃素食,认为他的徒弟堪为表率。
D.布施衣服和食物,为此白白作徒弟的表率。
【小题4】第③段画线句交代了本文写作的_____和_____。
【小题5】从叙议角度分析第②段与第③段的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8 11: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yǔ)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人,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于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庄子•大宗师》)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解释有误的是
A.而色若孺子 孺子:小孩
B.!恶可 恶:可恶
C.庶几其果为圣人乎 庶几:差不多
D.已天下矣 外:遗忘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南伯子问女偊曰 生吾前
B.吾欲教人 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
C.吾犹守告之 吾恂恂
D.子独恶乎闻 以小易大,彼恶知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B.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C.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D.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道可得学邪?
(2)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小段,回答小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第四章》
【小题1】给画线句子断句。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小题2】有关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得,则其上矣②不得而非其上,也③贤者亦有此乎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含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未之有也B.乐以天下C.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D.贤者亦有此乐乎
【小题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并称“孔孟”;他被尊称为“亚圣”。
B.《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是通过对话体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是语录体散文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形式,有些篇章还保留着语录体的形式。
D.孟子与荀子一样,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都主张性善,都肯定人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氏义庄碑记

袁枚

古立大宗,以馀财归之,有不足者资之于宗。后世废宗法,遂有一族而异目相视者。然汉之樊重、魏之杨椿,均能散所有济族人数世之穷。第未尝扁表其庄,绰楔而书,盖行其心之所安,而不以为义也。范文正公修其法,号曰“义庄”。公之心,岂以义自居哉?以为仁事也,而义名之,然后使吾子孙知如是则义,是则不义,方克踵行勿倦,与吾意相终始。而天下之大,人心之同,必有慕义无穷,而奋乎千百世后者。

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子。征仕郎世魁,闻范氏之风而悦之。其子员外筿,尊父志以继先贤,割沃佘置庄,鸠厥宗支,廪同食,月会而旬计之。吴之人以为今之陶、昔之范也。

今夫江、河之大,绵亘万里,而世不能无断港潢者,非其本支故也。若夫岷山之旁流,昆仑之馀波,而淤塞就枯焉,人能无于江、河乎?惟其能以九里之润,灌溉百川,而江、河乃愈增其大。然则陶氏之以仁为富也,乃其善于持富也。《传》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易》曰:“何以聚人曰财。”聚即收之之谓也。天下人非财不收,而况于本族乎?

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持此颠末,属余为记。余喜故人重逢,遽闻高义,而又私念袁氏族党,零落难收,匪徒力有所让,盖亦自伤其闻之之晚焉。

(选自《袁枚全集》)

注:①窭人:穷苦人。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则不义    悖:违背B.康同食     振:整治
C.而世不能无断港潢者  绝:断绝D.人能无于江、河乎   憾:遗憾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设义庄,使子孙知道如何做才仁义,并且让他们继承这种做法而不懈怠。
B.陶民父子继承先贤范仲淹的义行,划出肥沃的土地来设置义庄,得到了吴人的称赞。
C.长江黄河灌溉百川,越发壮大,作者以此设喻,表明散财济人、壮大宗族的重要性。
D.袁氏族人零落四处难以聚拢,作者为不能在袁氏宗族中力行义庄之举而难过。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子。
(2)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持此颠末,属余为记。
【小题4】陶氏设义庄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的道理。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百工:各种工匠。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句子的朗读。
D.郯子之  徒:徒弟。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是亦走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正面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B.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其子”习句读从师与“其身”惑而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分别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最后一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起,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小题4】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1)齐、楚之精英( )
(2)弃掷逦迤( )
(3)日益骄( )
【小题2】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A.骊山北构而西折B.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后人哀之而不D.王子皇孙,辞楼下殿,来于秦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