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各题。

(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含,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有误的一项是(   )
A.无爪牙利(助词,的)
B.吾从而之(以……为师)
C.其闻道也亦固先乎吾(本来)
D.积土成山,风雨兴(句末语气词)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蚓无爪牙之利。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小题3】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5-23 09:39: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水(节选)

①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③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④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注:①向:明,表明。故,通“古”。②跂:踮起脚尖。③倪:端倪,此指标准。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乃知尔
(3)乎盈虚 (4)其至小
【小题2】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明主不厌人(《管子》)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B.相与枕藉乎舟中(《前赤壁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力不能漂鸿毛(《史记·韩长孺列传》)   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
D.以待子不时之需(《后赤壁赋))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
【小题3】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于是,河伯欣然自喜 然力足以至(《游褒禅山记》)
B.知终始不可故也 故所至吏民怀(《新唐书·陆象先传》)
C.然则吾大天地小豪末 大败还(《贾诩传》)
D.自以比形天地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旁(《李将军列传》)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2)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小题5】简述第④段中海神的话阐明了什么道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不如地利    自云先世避秦
B.地利不如人    至若春景明
C.环而攻之而不  此所谓战于朝廷
D.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桑竹之属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委而去之
【小题3】依据全文,下面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只要有划定的边疆界限,有险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B.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要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的强大是不行的。
【小题4】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论子胥种蠡

宋·苏轼

越既灭吴,范蠡以为句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逸乐,乃其私徒属浮海而行,至于齐。以书遗大夫种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可以去矣!”

苏子曰:范蠡知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夫好货,天下之贱士也,以蠡之贤,岂聚敛积财者?何至耕于海滨,父子力作以营千金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岂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使句践有大度,能始终用蠡,蠡亦非清净无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鸟喙也”。鲁仲连既退秦军,平原君欲封连,以千金为寿。笑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遂去,终身不复见,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其富贵而于人,宁贫贱而轻世志焉!”使范蠡之去如鲁连,则去圣人不远矣。

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子胥、种、蠡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句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言也,如宫之奇、泄冶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子复雠,礼也。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怒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籍馆、阖闾与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句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三子之见诬,故为之言。

(选自《东坡志林论古》)

(注)①种蠡:越国大夫文种、范蠡。②句践:越国国君勾践。公元前494年,勾践射伤吴王阖闾,阖闾重伤死后,夫差即位。勾践听闻夫差日夜练兵,欲报父仇,便不听范蠡的劝阻,想先发制人,范蠡便不再劝谏。之后勾践遭遇兵败,退守会稽。③泄冶:春秋时期陈国大夫。④不受诛:罪不当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蠡知其君而已 相:仔细看
B.吾与其富贵而于人   诎:同“屈”,屈服
C.宁贫贱而轻世志焉   肆:延伸,扩张
D.即欲以天下土 律:使……效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可共逸乐   紫青缭白,外天际
B.乃其私徒属浮海而行   勇气闻于诸侯
C.为人臣交浅言也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
D.如宫之奇、泄冶可耳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驳斥了扬雄对范蠡、文种、伍子胥三人的评价,认为扬雄之见鄙陋无知,不值得辩论,但是不忍心这人被诬陷,所以写文驳斥。
B.鲁仲连对平原君的千金封赏分文未取,认为真正的士所崇尚的是替人排忧解难但不求索取的精神,相比之下,作者认为范蠡的道不足。
C.作者认为“三谏而去”的古语并非适用于每个人臣,要看人臣与国家的关系,伍子胥是吴国宗臣,与吴国休戚相关,所以“百谏不听,继之以死”是可以的。
D.本文是一篇史论,主要运用了史实对比的论证方法:将范蠡与鲁仲连进行对比,将宫之奇、泄冶、孔子与伍子胥进行对比,充分地驳斥了扬雄的说法。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
何 至 耕 于 海 滨 父 子 力 作 以 营 千 金 屡 散 而 复 积 此 何 为 者 哉 岂 非 才 有 余 而 道 不 足 故 功 成 名 遂 身 退 而 心 终 不 能 自 放 者 乎
【小题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恕之,雄独非人子乎?
(2)句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