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航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昭,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读经之书,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望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B.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C.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D.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有右,江左即将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容甫爱好学习,过目不忘。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
B.汪容甫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还写了《述学》内外篇、《春秋述义》。
C.汪容甫性格正直,不拘小节。遇到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对于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则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
D.汪容甫以孝顺闻名,忠实厚道。家贫就卖文供养母亲,听闻老友旧交家道不济,就关心慰问。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7 11:3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人论师书

钱大昕

日者,足下枉过仆,仆以事他出,未得见。顷遇某舍人云,足下欲以仆为师,仆弗敢闻也。

师道之废久矣,古之所谓师者,曰经师,曰人师;今之所谓师者,曰童子之师,曰乡会试之师,曰投拜之师。人生五六岁,始能识字。稍长则习业之文,父兄皆师教之。父兄曰:“汝师之。”吾从而师之。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童子之师,犹巫医百工之师,称之曰师可也。乡会试主司同考之于士子,朝廷未尝许其为师,而相沿师之者,三百余年。然甲令又有外官、官小者回避之例,则固明予以师之称矣。汉人于主有为之制服者,而门生之名,唐宋以来有之。语其辈行,则先达也;语其交谊,则知己也。因其一日之知,而奉之以先生长者之号,称之曰师,亦可也。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是故一命以上,皆可抗颜而为师,而横目二足贩脂卖浆之子,皆引而为弟子。士习由此而,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足下于仆,非有一日之好,而遽欲师之。仆自量文章道德,不足以为足下师,而势力又不足以引拔足下。若欲藉仆以纳交一二巨公,俾少为援手,则仆之硁硁自守,不干人以私,友朋所共知。仆固不欲自误,而亦何忍以误足下乎?如以仆粗通经史,可备刍荛之询,他日以平交往还足矣。直多闻,谓之三益。不识仆之戆直,得附足下益友之一否?惟足下裁察。

注:①甲令:法令。②硁硁:固执。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兄皆师教之  延:邀请
B.弟子之所于师者 藉:借助
C.士习由此而 偷:怠惰
D.直多闻,谓之三益 谅:原谅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前来拜访钱大昕,希望拜他为师,却没有遇到。不久,钱大昕从他人那里听说这件事,于是写信表达拒绝之意。
B.钱大昕认为现在所称的老师与古代所称的老师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提出自己从师的主张,明确告诫友人如何择师。
C.自古以来,都有投师拜师之风,然而不同时代投师者和为师者的动机不尽相同,作者对当时不良的投师之风进行了批判。
D.在信的末尾,作者表明了自己愿意以平等的身份与友人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态度,表达了希望成为友人益友的愿望。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必道德之可师也,巫医百工之人皆有师。
(2)好名之心,仆少时不免,迄今方以为戒,而惟利是视,则仆弗敢出也。
【小题4】根据第三段文意,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友人”老师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于成龙,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七年,授直隶乐亭知县。八年,署滦州知州。以罪囚脱逃降调,乐亭民列其善政,两叩阁吁留,下巡抚金世德勘实,得复任。十八年,擢通州知州。
二十一年,擢江宁知府。二十三年,上南巡至江宁,以成龙糜洁,传谕嘉之,擢安徽按察使。二十五年,擢直隶巡抚。论理询:“畿辅重地利弊应兴革者,宜先?”成龙奏:“弭为先。奸恶之徒,伏旗下名色,窝藏匪类,有司明知而莫敢深究。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既抵任,疏言:“弭盗之方,在力行保甲,民间已遵行。惟旗下庄屯向不属州县,本旗统领远在京师,仅有拨什库在屯,未能约束。应令旗人与民户同编保甲,拨什库、乡长互相稽察,盗发,无间劫为旗为民,协力救护。得盗,赏;藏盗、纵盗,罚。”下部议行。先后捕治旗丁沈颠、太监张进升及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置于法。
三十三年,召京师。疏言运河、黄河堤卑薄者,均宜加筑高厚。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又计河工所费繁多,请开捐例,减成核收;并推广休革各员,上至布政使,皆得捐纳。上召成龙入,问:“开捐例得无累民?”成龙奏:“无累。”上曰:“捐纳之人,岂尽殷实?大约称贷者多,不朘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成龙乃请罪。上问:“尔尝山东巡抚靳辅,谓减水坝不宜开,今何如?”成龙曰:“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廷臣议成龙怀私妄奏,当夺官,上命留任,仍兴举简要各工。
三十七年,命以总督衔管直隶巡抚事。三月,请修永清、固安旧堤,挑浚浑河淤沙。十月竣工,诏赐名曰永定河,建庙以祀。三十八年,上南巡,临阅高家堰、归仁堤诸处,以增筑疏浚事宜,谕令筹办。以病乞假,命在任调治,遣医往视。三十九年,卒,赐祭葬如例,谥曰襄勤。
(取材于《满汉名臣传》)
注释:①拨什库:清代官名。②捐例:清代朝廷纳资捐官的规例。《清史稿·选举志七》:“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曰暂行事例,期满或事竣即停。”③靳辅:清代治河专家。
(二)
公治乐亭前后十余年,清白如一日。凡井间苦乐,利弊沿革,士民贤不肖,皆周知无遗。或兴、或除、或宽、或猛,无不深惬于情……去之日绅士暑旗民送于野老幼拥马首涕泗长流不绝公陨涕慰劳遣之不去有送至通州始还者
(取材于王士祯《如山于襄勤公年谱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为先 弭:消除
B.召京师 诣:到,往
C.尔尝山东巡抚靳辅   短:缺少
D.以病乞假  寻:不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宜先  大王来
B.无问劫为旗为民   又间令吴广之次旁丛祠中
C.上问  人之力而敝之
D.今何如  三餐而反,腹犹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奸恶之徒,仗旗下名色,窝藏匪类
奸诈险恶之人,倚仗旗人的名义,私藏坏人
B.嗣后有如此者,臣当执法治之
我的后代有这样的人,我定当执行法律惩治他们
C.河防各设专员,而无顾此失彼之虞
河防各处设置负责人,从而没有顾此失彼的忧患
D.不朘削百姓,则逋负何由而偿
(如果)不剥削百姓,那么拖欠的债务用什么来偿还
【小题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知县、知府和知州都是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从文章内容看,知府官职高于知县。
B.中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有专门的词语,文中表示升迁的有擢、赐等;表示贬谪的有降、署等。
C.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例如于成龙谥号“襄勤”。
D.古代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纪年方法,文中所提及的“康熙七年”为年号纪年。
【小题5】用斜线(/)给文段(二)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6】请在横线上分别填写两个恰当的四字词语,评价人物在治理河道中的表现。
于成龙:__________________康熙帝:
【小题7】于成龙在任职期间曾受到处分,而百姓两度向朝廷申请挽留他,请结合两个文段,简要说明他受百姓爱戴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北山独游记

①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望其北,一峰崒然高,尝心欲至焉,无与偕,弗果。遂一日奋然独往,攀藤葛而上,意锐甚;及山之半,足力倦止。复进,益上,则涧水纵横草间,微径如烟缕,诘屈交错出,惑不可辨识。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惨栗,余心动,欲止者屡□。然终不释,鼓勇益前,遂陟其巅。至则空旷寥廓,目穷无际,自近及远,洼者隆者,布者抟者,迤者峙者,环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者,来相御者,吾身之所未历,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

②吾于是慨乎其有念也。天下辽远殊绝之境,非先蔽志而独决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惧而止者,有能诣其极者乎!是游也,余既得其意而快然以自愉,于是叹余向之倦而惑且惧者之几失之,而幸余之不以是而止也,乃泚笔而记之。

(注释)①抟:聚集。②蔽:断、定。③泚:以笔蘸墨。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A.也
B.哉
C.矣
D.乎
【小题2】第①段划线句的作用是
【小题3】下列与第②段划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小题4】下列对本文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虚响振动”,巧妙借助心理活动表现山路险峻崎岖。
B.登山过程一波三折,作者身心感受可概括为“倦”“惑”“惧”。
C.作者以亲身经历证明独游更能体会到登临绝顶的得意快然之情。
D.本文以游踪为线索,用简练的语言写景,写出了境界的变化,引人入胜。
【小题5】本文和《游褒禅山记》都是前半部分记游,后半部分议论,但是两文作者从游览中得到的启发略有不同。请比较两文主旨的不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庭粹六十寿序

清刘大魁

方君庭粹年十六而丧其父,以孤意子事母,能尽其孝养。而父妾林氏所生子才十岁,吴氏所生于才一岁,君能移所以事母者,以事其庶母,而抚养庶母之子,无异于母弟。

自其父在时,尝服贾于荆楚间。父没而母邁危疾,君不忍一日离母氏之左右,捧抱扶持,十余年,其经理荆楚之业,悉以之族姻。及母没,终丧而往视之,则所倚以经理者,如木之有蠢,而产已耗去其半矣。有族人负其资数万,虽不敢复任以事,而念其母之苦节,复为厚恤其家。又有窃其资百千面逃者,不究切之,而其所负他姓之偾,复为之代偿焉。母氏有侄尝假千全,及母卒,而君遂焚其券。盖自君之尊府笃亲亲之义,财货之出入,必任之族姓姻亲。君确守其家法,虽屡遭颠覆,而君卒不以变更其制也。

盖君以只身孤寄,门内无期功之亲,故尝竭力以养其两弟,幸其成长,得同心以恢拓先人之遗业。不幸十年之间,而两弟并罹殂丧,故君虽燕居独处,而未尝有愉佚懽欣之色。嗟乎!天于残忍溪刻之人,或凭翊而佑助之;至仁厚存心者,顾必愁苦其心肠,而劳瘁其筋力邪?

君性直方,尝面折人过;而与人交,无智愚皆尽其诚。其不知者或以君为好讦,其知者则益以君能爱人也。平生无他嗜好,惟好植花木,以为足见造物之生意。所居在灵山。灵山故幽邃,而君于其间建祠宇,拓旧基而使之广大,于祠旁置学舍,令子弟该书其中。又以其隙地别置馆宇,以四方之宾客。每春时花发,馨香盈室,称乎其为吉人之居也。

君之子矩从余游,其为人侃直,一遵其父训。其为文章务拔弃俗尚,而浸淫于古。积善之报,庶其在此。

(选自《刘大魁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捧抱扶持,十余年     垂:延续
B.悉以之族姻  委:托付
C.得同心以恢拓先人之遗业 俾:使
D.以四方之宾客 延:邀请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庭粹家中的不幸之事接二连三,先是父母去世,曾经经营的生意也在姻亲族人代为经营时损失了一半产业,后来同父异母的两个弟弟也去世。
B.方庭粹一家在财货出入的管理上,有让娴亲族人管理的传统,哪怕他们经营不善,方庭粹依然坚守家法,没有改变这种制度的想法。
C.作者认为,刻薄的上天有感于方庭粹的不幸遭遇,对他有所帮助与庇佑,因此虽遭种种磨难,但心怀仁厚的方庭粹最终没有精疲力竭、忧愁苦恼。
D.方庭粹喜欢种植花草,他居住在幽邃的灵山,在灵山建造了祠堂,扩大了自家的住宅,还置办了学堂,让家中子弟在学堂读书。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族人负其资数万,虽不敢复任以事,而念其母之苦节,复为厚恤其家。
(2)其为文章务拨弃俗尚,而浸淫于古。积善之报,庶其在此。
【小题4】文中方庭粹“能爱人”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桃源山记

(清)李澄中

①余读渊明《桃花源记》,谓其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外人,未尝谓其为先也。

②庚午秋,余奉使滇南,回道桃川宫。东有桃源山,从小径入,初甚狭,久之至八卦亭。亭前多古碑,率斑驳不可读。东上有方石,为遇仙桥,水流其下,甚甘洌。南岸多方竹,有亭,今废。乃用两童子扶掖,策杖缘磴道,侧足石齿间。数折得平台,延袤可丈许,有石几,列石墩三。东壁悬泉下注,洑流苍沙中,求所谓“鸡犬”、“桑麻”者,盖杳不可得矣。土人曰:“南峰下故有洞口,其中乃秦人隐处也。前数年尚为深潭,今沙砾日积,已深二丈余矣。”

③夫妇人小子无不知有桃源者,以其得渊明之记而传也。今观遇仙桥,石床石几,恍惚若鬼物,是岂渊明之旨邪?且溪口皆崇山峻岭,欲问渔人舍舟之所而亦无焉,其非渊明所记无疑,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古今变迁而然邪?抑渊明好奇,偶有所闻,率而漫笔,而不核其实邪?又或痛义熙之乱,欲得所为不知魏晋者而逃焉,有所托而寄慨邪?然则士君子欲以文辞垂后世,固宜确有所据焉。勿徒快意一时,使传闻异词,滋后人之惑也。

《小方壶斋與地丛钞》

【小题1】文章最后一句“滋后人之惑也”中的“惑”指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2】概括第2段大意。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A.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是仙境,有“遇仙桥”为证。
B.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在民间影响甚广。
C.桃花源的变化是由于千百年来自然地理的变迁造成的。
D.人们是为了逃脱魏晋之乱,使自己的内心有所寄托而来此桃源的。
【小题4】第3段连用四个问句,请说出其表达作用。
【小题5】你是否同意文章最后画线句?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