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10分)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②陁(tuó)山冈。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浊酒相劳:劳动
B.然将西山,适:到
C.不足以众客。席:坐
D.而西山之始具胜:美景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小题3】(小题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02 04:48: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桃源山记

(清)李澄中

①余读渊明《桃花源记》,谓其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如外人,未尝谓其为先也。

②庚午秋,余奉使滇南,回道桃川宫。东有桃源山,从小径入,初甚狭,久之至八卦亭。亭前多古碑,率斑驳不可读。东上有方石,为遇仙桥,水流其下,甚甘洌。南岸多方竹,有亭,今废。乃用两童子扶掖,策杖缘磴道,侧足石齿间。数折得平台,延袤可丈许,有石几,列石墩三。东壁悬泉下注,洑流苍沙中,求所谓“鸡犬”、“桑麻”者,盖杳不可得矣。土人曰:“南峰下故有洞口,其中乃秦人隐处也。前数年尚为深潭,今沙砾日积,已深二丈余矣。”

③夫妇人小子无不知有桃源者,以其得渊明之记而传也。今观遇仙桥,石床石几,恍惚若鬼物,是岂渊明之旨邪?且溪口皆崇山峻岭,欲问渔人舍舟之所而亦无焉,其非渊明所记无疑,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古今变迁而然邪?抑渊明好奇,偶有所闻,率而漫笔,而不核其实邪?又或痛义熙之乱,欲得所为不知魏晋者而逃焉,有所托而寄慨邪?然则士君子欲以文辞垂后世,固宜确有所据焉。勿徒快意一时,使传闻异词,滋后人之惑也。

《小方壶斋與地丛钞》

【小题1】文章最后一句“滋后人之惑也”中的“惑”指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2】概括第2段大意。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A.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是仙境,有“遇仙桥”为证。
B.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在民间影响甚广。
C.桃花源的变化是由于千百年来自然地理的变迁造成的。
D.人们是为了逃脱魏晋之乱,使自己的内心有所寄托而来此桃源的。
【小题4】第3段连用四个问句,请说出其表达作用。
【小题5】你是否同意文章最后画线句?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寄欧阳舍人书(节选)
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自立:自己有所建树
B.警劝之道警劝:告诫勉励
C.于众人,则能辨焉众人:许多人
D.虽或并世而有并世:同时代
【小题2】【小题3】下面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碑铭与史传其实有着不同,铭文的撰写,为的是使死者没有什么可遗憾的,生者而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尊敬之情。
B.有时,撰写铭文的人既不能推辞,又因是死者子孙所请,如果直书死者恶行,人情上过不去,铭文就出现不实之辞。
C.人之品行,有情感善良但行迹不好的,有内奸而外善的,有善恶相差而很难确指的,有实大于名的和名过其实的。
D.世上的学者,读古人事迹,看到感人之处,往往悲伤苦痛而流泪,何况是死者的子孙呢?但曾巩认为自己却非如此。
【小题4】【小题5】文中对撰写铭志提出了哪两个重要观点?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2)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

同类题4

文言文阅读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果若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宁朝夕,唯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注:① 杨八名敬之,在杨族中排行第八。柳宗元的亲戚,王参元的好朋友。②脂膏滫瀡 这里指烹调用的东西,泛指食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B.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C.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D.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宁”:在文中是探望、省视父母之意,但“归宁”指女子出嫁,因“归”在古汉语中指女子出嫁。
B.“左右”:古时尊称不直称其名,只称其左右执事的人以示尊敬。如“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后来信札常用以称呼对方,相当于“您”,文中就是这种用法。
C.“祝融、回禄”: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火神,后世多用来代指火灾。文中指前者。
D.“发策决科者”:指礼部主持科举和吏部主持任官考试的人,文中指后者。“发策”,指打开策问题目;“决科”指评定等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获悉王参元家遭遇火灾后,作者用“骇”“疑”“喜”这三个字形象地交代了自己思想情绪的变化过程,后文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C.朋友家“失火”,作者“吊而更以贺”的原因是,虽家产荡然无存,但那些好“廉名”的士大夫自可毫无顾忌地与他交往,为之延誉,这正好为王参元扬名晋升提供了大好机会,故值得庆贺。
D.《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借王参元家失火之事,反映了“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这一发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足下之郁塞。
(2)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五亩之宅
B.王道之始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小题3】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非我也,兵也
【小题4】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