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10分)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②陁(tuó)山冈。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浊酒相劳:劳动
B.然将西山,适:到
C.不足以众客。席:坐
D.而西山之始具胜:美景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谪居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
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
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
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谪贬后愤怒感伤的情绪。
【小题3】(小题3)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02 04:48: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 “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山吴城才百里去:离开B.余已筇屐,不能阻治:治理
C.山脉怒,赭石纵横坼:裂开D.余其言,欲问道往游识:体会
【小题2】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3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5分)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5分)
  

同类题2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取诸怀抱  或:有的人
B.或因寄所托  因:随着
C.向之所欣    向:向来
D.录其所述    录:记录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B.及其所之既倦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小题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两者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生观上没有相通之处。
B.选文第二段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感慨人生无常的同时,“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和共鸣,以至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
C.文章写景、叙事、抒情完美融合,抒发情感的句子更是字字珠玑,今人常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如“不知老之将至”“情随事迁”。
D.文章借快乐年华易逝的感叹,借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
苏辙
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简肃公讳奎之女也。公刚毅守节,事不苟随。文忠公以文章名当世,其风节尤峻。蚤岁以言事不合,流落于外。仁宗、英宗之际,其所以绥靖朝廷者,与丞相忠献韩公相为表里,盖二公之功名,士大夫举知之。
夫人高明清正而敏于事,有父母之风。及归于欧阳氏,治其家事。文忠所以得尽力于朝而不恤其私者,夫人之力也,而世莫知之。初,简肃见文忠公,愿以夫人归焉,未及而薨。及文忠公贬夷陵令,母金城夫人以简肃之志,嫁夫人于许州。不数日,从公南迁。姑韩国太夫人,性刚严好礼。夫人生于富贵,方年二十,从公涉江湖,居小邑,安于穷陋,未尝有不足之色。事韩国时,其起居饮食,寒温节度,未尝少失其意,虽寒乡小家女,有不能也。夫人幼随金城朝于禁中,面赐冠帔。及文忠为枢密副使,夫人入谢,慈圣光献太后一见识之曰:“夫人薛家女邪?”夫人进对明辩。自是每入辄被顾问,遇事阴有所补。尝待班于廊下,内臣有乘间语及时事者,意欲达之文忠,夫人正色拒之曰:“此朝廷事,妇人何预焉!且公未尝以国事语妻子也。”文忠归老颍上,慈圣尝幸集禧,过其旧庐,使人访问夫人。其后姻家有入禁中者,慈圣犹使传旨问劳。文忠既薨,夫人不御珠翠罗纨,服布素者十七年。
文忠平生不事家产,事决于夫人,率皆有法。从文忠起艰难,历侍从,登二府,既薨,盛衰之变备矣,而其出入丰约,皆有常度。以韩国治家之法戒其诸妇,以文忠行己大节厉其诸子,而不责以富贵。平居造次必以礼,辞气容止,虽温而庄,未尝疾言厉色。而整衣冠,正颜色,虽寒暑疾病,不改其度。将终,见诸子号泣,曰:“吾年至此,死其常也。此尔等忧,岂复预吾事邪?”其天性安于礼法,恬于祸福如此。享年七十有三。元佑四年八月戊午,终于京师。十一月甲申,祔于文忠之茔。
辙少获知于文忠公,出入门下,与其诸子游,知夫人平生为详,而子棐复以状求铭。铭曰:简肃之肃,夫人实承之。文忠之忠,夫人实成之。既成其夫,亦遗其子。白发素襦,动不忘礼。贫富之交,生死之间,有以壮夫,而莫克安,夫人居之,不慑不疑。问谁使然,简肃之遗。有立于朝,文忠子孙。岂独文忠,夫人与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风节尤峻:高尚
B.及于欧阳氏归:出嫁
C.慈圣尝集禧幸:侥幸
D.慈圣犹使传旨问劳:慰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氏“高明清正”的一组是(   )(3分)
①安于穷陋,未尝有不足之色 ②其起居饮食,寒温节度,未尝少失其意
③夫人进对明辩,自是每入辄被顾问 ④夫人不御珠翠罗纨,服布素者十七年
⑤事决于夫人,率皆有法   ⑥以文忠行己大节厉其诸子,而不责以富贵
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⑤
【小题3】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修刚正坚毅,守节不移,做事不肯随便。早年因为上书言事,不合皇上心意,被外放,后来仁宗、英宗两朝,朝廷得到安定,有他的功劳。
B.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金城夫人按照薛公的遗愿,将薛氏嫁给欧阳修。没几天,她便随同贬谪的丈夫前往南方。
C.薛氏教育有方,经常用欧阳修立身行事的原则来要求几个儿子,她的举止和气度对家人影响很大。
D.作者认为薛氏很好地继承了父亲和丈夫的品德,并把这种美德遗留给她的儿子。欧阳修后代能够在朝为官,不仅是欧阳公教育的结果,也离不开夫人的参与。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文忠所以得尽力于朝而不恤其私者,夫人之力也,而世莫知之。(3分)  
(2)此朝廷事,妇人何预焉!且公未尝以国事语妻子也。(3分)    
(3)既薨,盛衰之变备矣,而其出入丰约,皆有常度。(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
C.位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卑鄙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焉!惑:糊涂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尝跂望矣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或师焉,或不
【小题3】(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分)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分)
【小题4】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批判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请分条概括。(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