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注】①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怀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自己为国担当重任,感到疲惫不堪,体质和才干必定无法支持,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的自知之明。
B.颔联气概昂扬,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C.颈联对被贬官流放,没有受到更严厉处罚的皇恩浩荡表示感谢,认为自己去当一名戌边的士卒是适得其所的。
D.本诗是被流放出发前写的,但却没有明显的悲伤之意。在谦恭的言辞中,透露出掩饰不住的愤激与不平。
E. 颔联对仗灵活,用“以”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与“之”对仗,显示出深厚的文字功力。
【小题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8-28 05:03: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异,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竟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B.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C.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D.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小题2】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 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
(2)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同类题2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框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古文观止·蹇叔哭师》)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君之羲。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遂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是之谓乎?”
(《古文观止·郑伯克段十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公访诸蹇叔     诸:兼词相当于“之、干”
B.亟请于武公 亟:急切
C.缮甲兵,具卒乘   具:准备
D.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语:告诉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B.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C.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D.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小题3】对下列文句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姜氏何厌之有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
B.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   郑武公娶于申
C.庚辰,将殡于曲沃 爱共叔段,欲立之,
D.无乃不可乎   君何患焉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C.公入而赋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D.其是之谓乎    其谁不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实际上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晋国的必然结果,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
B.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力,必定惨败。
C.共叔段身为“京城大叔”,贪得无厌,修治城郭,集结兵力,修守战备,企图偷袭郑都,多行不义,结果众叛亲离,落荒而逃。
D.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凝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说明庄公老谋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