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大义感人
洪迈
理义感人心,其究至于肌肤而沦骨髓,不过语言造次之间,初非有怪奇卓诡之事也。
楚昭王遭吴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返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竟以复国。
汉高祖入关,召诸县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乃使人与秦吏行至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已而项羽所过残灭,民大失望。刘氏四百年基业定于是矣。
唐明皇避禄山乱,至扶风,士卒颇怀去就,流言不逊,召入谕之曰:“朕托任失人,致逆胡乱常,须远避其锋。卿等仓卒从朕,不得别父母妻子,朕甚愧之。今听各还家,朕独与子弟入蜀,今日与卿等诀。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众皆哭曰:“死生从陛下。”自是流言遂息。
贼围张巡于雍丘,大将劝巡降,巡设天子画像,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河北四凶称王,李抱真使贾林说王武俊,托为天子之语,曰:“朕前事诚误,朋友失意,尚可,况朕为四海之主乎?”武俊即首唱从化。及奉天诏下,武俊遣使谓田悦曰: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王庭凑盗据成德,韩愈宣慰,庭凑拔刃弦弓以。及馆,罗甲士于廷。愈为言安、史以来逆顺祸福之理,庭凑恐众心动,麾之使出,讫为藩臣。
凡此数端,皆异代而同符也。国家靖康、建炎之难极矣,不闻有此,何邪?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究至于肌肤而沦骨髓浃:浸透
B.将士朝之帅:带领
C.朋友失意,尚可谢:道歉
D.庭凑拔刃弦弓以逆:反叛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竟复国微自文于君亲
B.父兄除害吾社之行士先者
C.贼围张巡雍丘若亡郑有益
D.召入谕曰虽董以严刑
【小题3】(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而斩之,士心益劝。
(2)天子方在隐忧,以德绥我,何得不悔过而归之?
【小题4】请简要概括文中“感人心”的“理义”的几种情形。(4 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13 02:36: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陶庵记

(明)归有光

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以为君子处世,轻重之衡,常在于我,决不当以一时之所遭,而身与之迁徙上下。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愠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已而观陶子之集,则其平淡冲和,潇洒脱落,悠然势分之外,非独不困穷,直以穷为娱。百世之下,咏其词,融融然尘渣俗垢与之俱化。乎古之善处穷者也。推陶子之道,可以进于孔氏之门。而世之论者,徒元熙易代之间,谓为大节,而不究其安命乐天之实。夫穷苦迫于外,饥寒㦧于肤,而性情不挠,则于晋、宋间,真如蚍蜉聚散耳。

昔虞伯生慕陶,而并诸邵子之间。予不敢望于邵而独喜陶也,予又今之穷者,匾其室曰“陶庵”云。

(注)①元熙:东晋最后一个皇帝恭帝年号。②虞伯生:元朝文学家。③邵子:邵雍,北宋理学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身与之迁徙上下 迁徙:改变
B.悠然势分之外    势分:权势
C.咏其词 讽:背诵
D.乎古之善处穷者也     信:相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为君子处世     句读不知
B.非独不困穷 不能容远近
C.直以穷为娱 神明自得
D.徒元熙易代之间     去六月息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君子权衡事物的标准、尺度,决不应该由一时的遭遇、处境而改变,这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相近。
B.陶渊明的处穷不变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作者推想后人读他的作品,心中的世俗污秽的念头就全都消失,且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
C.作者不敢望邵雍之项背,只喜欢陶渊明,是因为他仰慕陶渊明身处窘境尚能安命乐天,而自己当时处在失意困顿之中。
D.全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自己对安命乐天的追求,比如把司马迁作品中的慷慨不平之气与陶渊明作品中的冲淡平和对比。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少好读司马子长书,见其感慨激烈、愤郁不平之气,勃勃不能自抑。
(2)设不幸而处其穷,则所以平其心志、怡其性情者,亦必有其道。
【小题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何至如闾巷小夫一不快志悲怨憔悴之意动于眉眦之间哉盖孔子亟美颜渊而责子路之慍见古之难其人久矣。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后面题。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然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故凡战必悉熟遍备,知彼知己,然后可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①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①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一起
B.子路拯溺者,其人之以牛拜谢
C.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抵挡
D.华元杀羊士犒劳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未“察其秋毫”的过失的一组是(  )
①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②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
③宋师败绩,华元虏 ④(公)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
⑤郈昭伯不胜而死 ⑥昭公惧,遂出奔齐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⑤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治乱存亡在它们刚显现的时候就如同秋天的毫毛一样,治理国家的人,需要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
B.孔子赞赏学生子贡的做法,认为他虽然失去了赏赐,但鲁国人不用再赎买自己的国人了。
C.弩机相差一颗米粒就不能发射,战争是个大的弩机,所以凡作战一定要熟悉全部的情况。
D.斗鸡是一件小事,却最终导致国家大乱,其根本原因在于鲁昭公不能明察人心细微之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4分)
②宋师败绩,华元虏(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 (2)正襟危坐(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项( )
(1)知不可乎骤得
A. 疾行
B. 立刻
C. 屡次
【小题3】对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项( )
(2)举匏樽以相属
A. 连接
B. 嘱咐
C. 劝请
【小题4】选出以下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A.客有吹洞箫者
B.闻道百
C.是之取尔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小题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年号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公元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了两篇赋。
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写的是曹操,当时他横执长矛,所吟的诗就是《短歌行》。
【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小题7】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将景、情、理有机结合,体现理趣之美的。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耿中丞
明 李贽
昨承教言,深中狂愚之病。夫以率性之真,推而扩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既欲与斯世斯民共由之,则其范围曲成之功大矣。“学其可无术欤”,此公至言也,此公所得于孔子而深信之以为家法者也。仆又何言之哉!然此乃孔氏之言也,非我也。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且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也。使孔子而教人以学孔子,何以颜渊问仁,而曰“为仁由己”
而不由人也欤哉!何以曰“古之学者为己”,又曰“君子求诸已”也欤哉!惟其由已,故诸子自不必问仁于孔子,惟其为己,故孔子自无学术以授门人。是无人无己之学也。无已,故学莫先于克己;无人,故教惟在于因人。如仲弓,居敬行简人也,而问仁焉,夫子直指之曰敬恕而已。雍也聪明,故悟焉而请事。司马牛遭兄弟之难,常怀忧惧,是谨言慎行人也,而问仁焉,夫子亦直指之曰“其言也讱”而已。牛也不聪,故疑焉而反以为未足。
夫惟孔子未尝以孔子教人学,故其得志也,必不以身为教于天下。是故圣人在上,万物得所,有由然也。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仁者”天下之失所也而优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夫天下之民物众矣,若必欲其皆如吾之条理,则天地亦且不能。是故寒能折胶,而不能折朝市之人;热能伏金,而不能伏竞奔之子。何也?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是故贪财者与之以禄,趋势者与之以爵,强有力者与之以权,能者称事而官,懦者夹持而使。有德者隆之虚位,但取具瞻,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何其事之易也?虽欲饰诈以投其好,我自无好之可投;虽欲掩丑以著其美,我自无丑之可掩,何其说之难也?是非真能明明德于天下而坐致太平者欤是非真能不见一丝作为之迹而自享心逸日休之效者欤然则孔氏之学术亦妙矣则虽谓孔子有学有术以教人亦可也然则无学无术者其兹孔子之学术欤
公既深信而笃行之,则虽谓公自己之学术亦可也,但不必人人皆如公耳故。凡公之所为自善,所用自广,所学自当。仆自敬公,不必仆之似公也,公自当爱仆,不必公之贤于仆也。
则公此行,人人有弹冠之庆矣;否则,同者少而异者多,贤者少而愚不肖者多,天下果何时而太平乎哉!(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范围曲成之功大矣 曲成:多方努力使有成就
B.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 格:推究,研究
C.而不能伏竞奔之子   伏:制伏,阻挡
D.不问出入  出入:出身,背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故孔子自无学术以授门人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故疑焉而反以为未足 朝济而夕设版焉
D.贤者少而愚不肖者多 蟹六跪而二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鲜明地阐述了人们不应对孔子亦步亦趋的观点,强调人应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认为天生其人,必有用处,不必取法于孔子才得以满足。
B.作者列举颜渊等人问仁而孔子予以不同的回答的事例,说明儒家“为仁由己”就是要人们具有主体意识,其目的强调孔子因材施教的做法。
C.通过这封书信,作者批判了耿中丞尊孔的言论,又对以“仁”为核心的儒学理论进行批判,要求冲破“德礼政刑”的桎梏,具有时代意义。
D.作者分别从“孔子之言非我也”“孔子未尝教人学孔子”“天地不能强求天下民物一律”等角度逐层论证,从而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主张。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是非真能明明德于天下而坐致太平者欤是非真能不见一丝作为之迹而自享心逸日休之效者欤然则孔氏之学术亦妙矣则虽谓孔子有学有术以教人亦可也然则无学无术者其兹孔子之学术欤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富贵利达所以厚吾天生之五官,其势然也,是故圣人顺之,顺之则安之矣。
(2)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何其事之易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君山墓铭

宋欧阳修

予友蔡君谟之弟曰君山,为开封府太康主簿,时予与君谟皆为馆阁校勘,居京师,君山数往来其兄家,见其县事决于其府。府尹吴遵路素刚,好以严惮下吏,君山年少位卑,能不慑屈,而得尽其事之详,吴公独喜,以君山为能。予始知君山敏于为吏,而未知其他也。

明年,君谟南归拜其亲,夏,京师大役,君山以疾卒于县。其妻程氏,一男二女皆幼,县之人哀其贫,以钱二百千为其赙。程氏泣曰:“吾家素以廉为吏,不可以此污吾夫!”拒而不受。于是又知君山能以惠爱其县人,而以廉化其妻妾也!

君山闲尝语予曰:“天子以六科天下,而学者以记问应对为事,非古取士之意也!吾独不然,乃昼夜自苦为学!”及其亡也,君谟发其遗稿,得十数万言,皆当世之务。其后逾年,天子与大臣讲天下利害为条目,其所改更,于君山之稿,十得其五六,于是又知君山为天下之奇才也!

君山景祐中举进士,初为长溪县尉,县媪二子渔于海而亡,媪指某氏为仇,告县捕贼。县吏之,皆曰:“海有风波,岂知其不水死乎?且果为仇所杀,若尸不得,则于法不可理。”君山独曰:“媪色有冤,吾不可不为理!”乃阴察仇家,得其迹,与媪约曰:“吾与汝宿海上,其十日不得尸,则为媪受捕贼之责。”凡宿七日,海水潮,二尸浮而至,验之,皆杀也,乃捕仇家伏法。

民有夫妇偕出,而盗杀其守舍子者,君山亟召里民毕会环坐,而视之,指一人曰:“此杀人者也!”讯之果伏众莫知其以何术得也长溪人至今喜道君山事多如此曰前史所载能吏号如神明不过此也

自天子与大臣条天下事,而屡下举吏之法,尤欲官无大小,必得其才。方求天下能吏,而君山死矣,此可为痛惜者也!

君山讳高,享年二十有八,于某年某月某日卒。今年君谟又归迎其亲,自太康取其柩以归,将于某年某月某日葬于某所。且谓余曰:“吾兄弟始去其亲,而来京师,欲以仕宦为亲荣,今幸还家,吾弟独以柩归,甚矣!老者爱其子也,何以塞吾亲之悲?子能我铭君山乎?”

乃为之铭曰:“呜呼!吾闻仁义之行于天下也,可使父不哭子,老不哭幼。嗟夫君山,不得其寿,父母七十,扶行送柩,退之有言:死孰为夭!子墓予铭,其传不朽,庶几以此,慰其父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以六科天下    策:策试
B.县吏之   难:诘难
C.乃察仇家 阴:暗中
D.而视之   熟:仔细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其县事决于其府 卒吾郡之发愤一击
B.阴察仇家 今君亡赵走燕
C.子能我铭君山乎   击破沛公军
D.老者爱其子也     暴秦欲无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山向来为官清廉,推行惠政爱护百姓。他的妻子受他的影响,拒绝接受县里人筹集的给他家办丧葬用的二百千钱。
B.对当时大多学者把记问典故和诗赋应对当作本事的观念君山独不以为然,他不分昼夜刻苦学习实务的知识,并留下相关文稿。
C.作者借用韩愈先生的话来表明一个人若才行高于当世,即使年纪轻轻而亡也不能说是短命,像君山这样是死而不朽的。
D.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叙述君山的生平经历中表达了对他才干和品德的赞赏,但遗憾天子没有访求他这样的能吏。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讯之果伏众莫知其以何术得也长溪人至今喜道君山事多如此曰前史所载能吏号如神明不过此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子与大臣讲天下利害为条目,其所改更,于君山之稿,十得其五六。
②欲以仕宦为亲荣,今幸还家,吾弟独以柩归,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