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 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我。 ②甃结:砖块建筑。 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徒倚: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舟次彭泽次:排列
B.芜秽充斥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怃:失意
D.起佐郡起:起任
【小题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孤山山腰有个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亭峰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3分)
译: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分)
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7-01 10:0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顾东桥书(节选)

王阳明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世之儒者慨然悲伤,蒐猎先圣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补于煨烬之余,盖其为心、良欲以挽回先王之道。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于是乎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径千蹊,莫知所适。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所谓。

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其间虽尝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胜其功利之心。虽又尝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相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其出而仕也,理钱谷者则欲兼夫兵刑,典礼乐者又欲与于铨轴,处郡县则思藩臬之高,居台谏则望宰执之要。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要其誉。记诵之广,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是以皋、夔、稷、契所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究其术。其称名僭号,未尝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其私而满其欲也。

呜呼,以若是之积染,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是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衲凿;则其以良知为未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

(选自《传习录》,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学而邪说横 晦:衰落
B.若管、商、苏、张之者 属:类
C.相以知,相轧以势   矜:夸耀
D.以长其敖也 适:适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霸者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   因人力而敝之
B.莫自知所谓 以通狂惑
C.卒亦未能有胜其功利之心 醉则更相枕
D.以是之心志 以为莫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管仲等人关心的是富强的技巧,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战略,为了得到一时的好处而竞相追逐,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B.世上儒者意图恢复先王仁道,但是霸术的广泛流传已经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无法让圣学重新发扬光大。
C.作者认为,虽然当时功利的时事学风,已经渗透到人的心底骨髓,但是佛老的观点和群儒的主张有可能消除人们的功利之见。
D.文章不仅思想蕴涵深刻,而且重视文学性的表现手法,使感性与理性交融相生,做到了意义与形式相浑融。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
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
(2)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要其誉。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余世居吴之北郭,十余年来,徐君幼文自毗陵、高君士敏自河南,唐君处敬自会稽,张君来仪自浔阳,各以故来居吴,而卜第适皆与余邻,于是北郭之文物遂盛□。余以无事,朝夕诸君间,或辩理诘义,以资其学;或赓歌酬诗,以通其志;或鼓琴瑟,以宣湮滞之怀;或陈几筵,以合宴乐之好。虽遭丧乱之方殷,处隐约之既久,而优游怡愉,莫不自有所得也。
窃尝以为,一郡一邑,有抱材之士而出于凡民者,皆其地之秀也。若诸君,其诸州之秀欤!与诸州之秀萃于一乡,吾里何幸哉!余不出闾閈,而获友之多如是,则非吾里之幸,而余之幸也。
然自前年士敏往云间,去年幼文往吴兴,今年处敬又将往嘉禾而仕焉。众客觞别于馀舍。酒半,余戚然曰:“诸君之居吾里,诚幸矣!今去者过半,而留者犹未可羁也。然则谁终与处此乎?”客有起者曰:“子毋戚。子单居寡侣时,不知有诸君之合也。及朋聚群游时,又岂知有诸君之离哉?合而离,离而合,其理无常,则他日之复合于此者,固未可知也。”言既,客又有起者曰:“君子所贵乎同者,道也;所喜乎合者,志也。古有尚友于千载、神交于千里者,以有所合而同尔,岂必生同时,居同里,连栋宇之密而接杖屦之勤乎?诸君能不以远而忘其好,不以疏而易其志,不以穷达而渝其久要之心,则虽限胡与越,而亦不异于北郭之近矣。”众客皆喜。
既醉而别,余善其言,遂录为送处敬序。
注:(1)文物:指文人,文士
【小题1】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恰当的虚词是
A.耶B.哉C.也D.矣
【小题2】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3】下列对“若诸君,其诸州之秀欤”一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假如是他们,难道不是各州的杰出人才吗
B.像他们各位,大概都是各州的杰出人才吧
C.像他们各位,难道不是各州的
D.杰出人才吗
【小题4】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杰出人才往往都来自于凡民
B.作者认为个人的幸运大于乡里的幸运
C.第一句承接上文写与诸友交往的乐趣
D.写获友之多的幸运引出下文别友之悲
【小题5】阅读第③段,说说是哪些道理让作者及朋友从“戚然”转为“皆喜”的?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亦遂增 (__________)    (2)大母余曰  (__________)
(3)令人长号不自(__________)    (4)吾妻来    (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能足音辨人  当南日
B.呱呱泣   客逾庖
C.儿成,则可待乎    久,能以足音辨人
D.又杂植兰桂竹木庭     鸡栖
【小题3】与“东犬西吠”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家读书久不B.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C.二世D.垣墙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亦多可悲”之情的一组是( )
①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②后五年,吾妻来归
③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⑥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A.④⑤⑥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小题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封建论

(唐)柳宗元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汉事然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尤非所谓知理者也。魏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或者又曰:“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捕而迁之 掩:掩饰、掩盖
B.秦郡邑而    促:短促
C.而二姓陵替  陵替:衰败
D.以其人之视听 一:统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事然  今由与求
B.理平矣  告诉不许
C.魏承汉也  吾恐季孙
D.盖诸侯归殷者三千焉 猥微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封建制的诸侯,一定会想方设法使土地私有化,使老百姓有子女,使风俗适应民心,使那里的政治治理好,使施行教化变得容易:但作者还是否定了封建制。
B.前四段以周、秦、汉、唐在制度、措施上的得失证明,实行封建制必然危及朝廷,祸害百姓,而实行郡县制只要妥善控制军队,谨慎选用州县长官,便可长治久安。
C.本文以三个“或者曰”引出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对分封制可以搞好政治、施行教化,分封制可以延长统治和分封制是圣人之言、不可更改这三种谬论逐一批驳。
D.作者抓住维护郡县制,还是恢复封建制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提出“势这样一个中心论点,以此统领全篇,痛砭时弊,使文章立意新颖精警,极富针对性和战斗性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朝 拜 而 不 道 夕 斥 之 矣 夕 受 而 不 法 朝 斥 之 矣 设 使 汉 室 尽 城 邑 而 侯 王 之 纵 令 其 乱 人 戚 之 而 已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
(2)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惠山记

明 袁宏道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不幸犯东坡、半山之癖,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以故号霜天黑月,纷庞冗杂,意未尝一刻不在宾客山水。余既病痉,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其他如《史记》、杜诗、《水浒传》、元人杂剧畅心之书,又皆素所属厌,且病余之人,精神眼力几何,焉能兀兀长手一编?邻有朱叟者,善说书,与俗说绝异,听之令人脾健。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牌之困结,一时谴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小题1】“宾客山水”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
【小题2】第一段的叙述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小题3】下列语句,不能表现作者“性疏脱,不耐羁锁”的性格的一项是
A.每杜门一日,举身如坐热炉。B.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
C.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D.流连阁中,信宿始去。
【小题4】请从思想内容或写作手法的角度,就本篇游记作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