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答顾东桥书(节选)

王阳明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者,至不可名数。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

世之儒者慨然悲伤,蒐猎先圣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补于煨烬之余,盖其为心、良欲以挽回先王之道。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于是乎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径千蹊,莫知所适。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所谓。

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其间虽尝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胜其功利之心。虽又尝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相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其出而仕也,理钱谷者则欲兼夫兵刑,典礼乐者又欲与于铨轴,处郡县则思藩臬之高,居台谏则望宰执之要。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要其誉。记诵之广,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是以皋、夔、稷、契所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究其术。其称名僭号,未尝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其私而满其欲也。

呜呼,以若是之积染,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是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衲凿;则其以良知为未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

(选自《传习录》,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学而邪说横 晦:衰落
B.若管、商、苏、张之者 属:类
C.相以知,相轧以势   矜:夸耀
D.以长其敖也 适:适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霸者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   因人力而敝之
B.莫自知所谓 以通狂惑
C.卒亦未能有胜其功利之心 醉则更相枕
D.以是之心志 以为莫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管仲等人关心的是富强的技巧,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战略,为了得到一时的好处而竞相追逐,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B.世上儒者意图恢复先王仁道,但是霸术的广泛流传已经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无法让圣学重新发扬光大。
C.作者认为,虽然当时功利的时事学风,已经渗透到人的心底骨髓,但是佛老的观点和群儒的主张有可能消除人们的功利之见。
D.文章不仅思想蕴涵深刻,而且重视文学性的表现手法,使感性与理性交融相生,做到了意义与形式相浑融。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
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
(2)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要其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6 07:08: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西洋  (明)沈德符
①利玛窦字西泰,以入贡至,因留不去。近以病终干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往时予游京师,會与卜邻,果异人也。
②初来即寓香山岙,学华言读华书者凡二十年,比至京,已斑白矣。入都时在今上庚子年,途经天津,为税监马堂所谁何,尽留其未名之宝,仅以天主像及天主母像为献。礼部以所称大西洋,为《会典》②所不载,难上客部久贡诸夷,姑量赏遣还。上不听,俾丛便僦居。
③玛窦自云:其国名欧罗巴,去中国不知几千万里,今琐里诸国,亦称西洋④,与中国附近,列于职贡,而实非也。今中土士人授其学者逼宇内,而金陵尤甚。盖天主之教,自是西方一种,释氏所云旁内外道,亦自奇快动人。若以为窥伺中华,以待风尘之警⑤,失之远矣。
(注释)①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传教士,明朝万历十年来到中国,后因病卒于北京。②《会典》:朝廷职掌制度的书。③琐里:古代南洋群岛上的一个小国名。④西洋∶当时捋南海以西沿海各地都称为“西洋"。⑤风尘之警:军事行动。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至京(___________)(2)若以为伺中华图谋(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會与卜邻( )
A.选择邻居B.寻找住所C.占卜验证D.询问邻居
【小题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B.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C.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D.近以病终,于邸上赐赙,葬甚厚今,其墓在西山
【小题4】将第②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礼部以所称大西洋,为《会典》所不载,难上客部久贡诸夷,姑量赏遣还。上不听,俾丛便僦居。
【小题5】根据文中内容推测,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为何称自己来自大西洋?
【小题6】根据第③段内容,概括利玛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伶传

(明)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①。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者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受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生犹不堡,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注:《鸣凤》,即《鸣凤记》,明代王世贞戏曲家作品,讲的是明朝忠臣夏言、杨继盛等人与奸相严嵩及其党羽不屈斗争的故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B.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C.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D.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叫伶人、伶官、优伶。马伶就是一个姓马的伶人。
B.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
C.肆,即市肆、店铺,此处指的是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D.商、羽是中国古代五音中的商声和羽声,此处泛指曲调,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化部、华林部同演《鸣凤记》,当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不分伯仲,但当演到两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时,华林部的李伶则更胜兴化部的马伶。
B.三年之后,马伶代表兴化部与华林部一起再演《鸣凤记》,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台演出后,李伶甘拜下风,兴化部的名声于是盖过华林部。
C.马伶好胜、自强,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屈身做严相国的奴仆,只为观察其言行举止、体会其思想感情。
D.文章虽是人物传记,但并未历叙其生平,而是集中笔墨叙述两次马伶会演,刻画人物形象,简繁得当,颇有章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②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典学斋记

朱舜水

①人之所以必资于学者  ?盖前人之学也已成,所以著之即为教;后人之学也,未成而求成,因以循古先圣贤之道而为之,斯为学。学至于人也,其执柯伐柯也乎!今人以学为戏,邯郸之步履,优孟之衣冠,皆为学矣。或者以学为市,脩其天爵②,以要人爵;既得人爵③,弃其天爵,皆为学矣,无怪乎终身为学,终身未之学也!

②夫学者,所以学为人尔。子臣弟友,皆为学之地,忠孝谨信,皆为学之方,出入定省,皆为学之时,诗书执礼,皆为学之具。终身处于学之中,而一心越于学之外,欲求如古圣先贤也,其可得乎?

③五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始之于典学也。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终之于典学也。终始典于学,而学有不成者乎?歌焉诵焉,泳焉游焉,而学有不典者乎?至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与学化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者也。

④夫典者,常也,宪也,谓一念离此,无以为法。九峰先生谓常在于学,是犹与学为二也。吾子资质温淳,学之无有不至。昔者自谓性非善,亦非恶,岂有学焉而为不善人者乎?特患志意未定,当以论学取友,亲贤进业为务,其毋纳履于鲍鱼之肆乎!

⑤清源季敬名务本,初及吾门,遂从其君而西北归,何以赠之?略举为学之大意,以道其行云。

(注)①执柯伐柯:拿着斧柄伐木作斧柄,指按照一定的规则不会有大差别。②天爵:指高尚的道德修养。③人爵:一种被封赐的社会地位。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词是(    )。
A.矣B.何C.乎D.耶
【小题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出了为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学习做人的观点。
B.阐明了为学的对象、内容、时机、工具等方面。
C.指出了为学应该专注于学习的本质而非其形式。
D.论证了只要向古圣先哲们学习就可以学有所成。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写作意图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希望季敬为学时能做到“典学”。
B.希望季敬为学时志意应明确坚定。
C.希望季敬学习九峰先生的为学之法。
D.希望季敬为学时亲贤进业寻求性善。
【小题4】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简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谒文山祠(1)

明边贡(2)

丞相英灵魂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祠堂亦有西湖树(3),不遣南枝向北朝。

(1)文天祥号文山,官至右丞相,南宋末率军抗元,兵败被执,终死不屈。(2)边贡:字廷实,明代诗人,倡导文学复古运动,遵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创作原则。(3)西湖树:杭州西湖岳飞墓边的树。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绛帷”句:丞相祠内帷幔被寒风刮起,灯火飘摇,景中含情。
B.“乾坤”句:时局动荡风雨飘摇,作者深感自己全无容身之所。
C.“精卫”句:含蓄写出了文天祥虽抗元失败却矢志不渝的品格。
D.全诗情感深挚,悲慨苍凉之中不失开阔与雄浑,颇具唐诗气象
【小题2】“子规”也即“杜鹃”,这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中所营造的氛围也各不相同。下列诗词中与本诗中的“子规”所营造的氛围差异最大的一项是(  )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B.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春晚》)
C.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小题3】本诗尾联云:“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文天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你认为两者的抒情方式是否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