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治学

(东汉)徐斡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其蒙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选,以基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才之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之初,其蒙未知   载:开始
B.人不学则无以有德   懿:美,好
C.矫首而飞   徇:顺从
D.学者不患才之不   赡:供给,供养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B.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C.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瓣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D.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告诉人们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
B.第④段用黄钟与缶、衮龙与被褐两组比较,阐明只有学了才知道“不学之困”的道理。
C.第⑤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以形象的比喻论述了要从师学习的道理。
D.第⑥段论述了志与才的关系,强调志的主导作用,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2 08:01: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也(规律) ②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 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力亏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秦攻取之外
D.小获邑,大得城秦之所大欲
【小题3】本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农功。(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通。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养孤幼在其中长:成年人
B.尚复水旱之灾被:遭受
C.有者半而卖贾:通“价”,价格
D.三曰农功。劝:鼓励
【小题2】(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薄赋敛,广畜积 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B.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C.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D.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小题4】(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3分)
 
⑵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楼记
【明】陈继儒
王元美①尝谓余:“市居之迹于喧也,山居之迹于寂也,惟园居在季孟间耳。”然王氏之弁山,枕城中,朝暾映门,游屐麏集②,即主人亦往往支门谢客,欲放而之于旷间无人之乡而不可得。余然后知园之与众也,宁独;与其谋于市也,宁谋于野。
吾友范象先,有园在横涝野塘之南,去城十里而近,喧寂半之。四面榆柳,阴翳小池。池上梅花两树,婆娑相对,苍枝老骨,纵横屈曲,挑檐而上。其干可抱,其叶可荫一亩余,其子可得五石。
范子谓:“吾见梅多,未有如此君之老而奇者。”乃结高楼以临之。独与一二野衲,摊虎皮,爇③猊鼎,倚楼而歌。歌曰:“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已复笑曰:“如李迪诗,不过得花之幽韵闲淡而已。吾家老梅,正如碧眼胡僧,修眉露额,又若毒龙怒虬,纷孥构斗于广莫之野,攫爪迸鳞,鬼怪万状,度他梅讵足与此君争席?庶几钟贾山之嘉树,四贤祠之紫藤,差鼎足矣。”范子楼既成,于是广莳霞桃、芙蓉、来禽之属,以映带之,池加辟,竹加徙,楼之为观,日闲以敞。
而陈子适来,陈子曰:“吾尝闻往年探梅者,过寿安寺中,寺僧为游客所困,至折而为薪。而其次惟光福玄墓④之傍,薄雪轻云,漠漠数里,一快生平。然村人率以种梅为业,不复有品题护持,与梅花两相韵者。古今梅花之知己,仅得林逋⑤君。后迄二百年,而有范子于此中块焉野处,白板赤栏,朱帘碧幄,依微独立于暗香疏影之外,何异处士孤山?所少者童子开笼放鹤耳。他日抱鹤上扁舟,送之花下,烟沙星渚,短笛悠悠,有巍然破轻浪而出者,则陈先生至也。子其报梅花吐一枝以候我。”
【注】①王元美:王世贞,字元美,明代文学家、史学家。②麏集:jǔn,聚集。③爇:ruò,烧。④玄墓:在苏州市吴县,为赏梅胜地。⑤林逋,字君复,号和靖。人称“孤山处士”,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枕城中,朝暾映门   枕:靠近
B.乃结高楼以临之 结:修建
C.于是广莳霞桃 莳:栽种
D.池加辟,竹加徙 辟:僻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爇猊鼎,倚楼而歌 ②弃甲曳兵而走
B.①楼之为观,日闲以敞 ②故为之文以志
C.①与梅花两相韵者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D.①依微独立于暗香疏影之外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范象先的一段话和陈子的一段话,而王元美的话语则相当于“引子”,使话题自然开启而不显突兀。
B.范象先重在说梅,他欣赏的是梅树闲淡的美和动态的美,以想象与联想,使得静态的梅树动态化了,表现出了梅树的姿态和神韵。
C.作者自己的一番话,重点是说人,分别描写了折梅的人、种梅的人和赏梅的人,他认为创造美和懂得欣赏美都是非常重要的。
D.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以梅为线索而一脉贯通,而且后半部分有所拓展和深化,全文形成了既有横向发散又有纵向深入的结构。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然后知园之与众也,宁独;与其谋于市也,宁谋于野。
(2)庶几钟贾山之嘉树,四贤祠之紫藤,差鼎足矣。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乎    
(《颜氏家训•文章》)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甲)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乙)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夫子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B.五十者可以帛矣衣:穿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同“敛”,收敛
D.非我也,也兵:兵器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斧斤时入山林则修文德来之
B.后世必子孙忧昔者先王以东蒙主
C.涂有饿莩不知发远人不服不能来也
D.斯天下之民至则将用彼相矣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刘备,天下枭雄。
【小题4】下列各组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孔子针对冉有说出的攻打颛臾的真正目的进行直接回击, 批评冉有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态度。
B.甲文孔子在批驳的基础上立论,正面阐发他的治国思想:对内要“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孟子在乙文里也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
D.孔子和孟子都在文章里彰显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