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齐国政治日益清明,最终达到了“燕、赵、韩、魏闻之,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的效果。
(2)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3)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诸葛亮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出师表》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自己的这一悲壮经历。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情景默写 更新时间:2018-10-16 06:1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作者认为智慧高明行为没有过错的前提是 _________ ;认为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他们的才德之所以会超过一般人,就是因为 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化用晋人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两句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自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________”。
(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5)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同类题2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学子应有《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奋勇进击的责任与担当,向伟大祖国献礼。
(2)《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国君“可以一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补写出来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老师不一定强于弟子,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提到庄周梦蝶和望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哀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自己一生漂泊,命运坎坷,饱受磨难,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
(5)屈原《离骚》中,以荷叶莲花为服饰,表明作者品行高洁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
(6)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山高入天,仿佛可以触摸到星星,行人行走艰难而抚胸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_”。
(7)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摹出山势之险要高峻、水势汹涌澎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借“云、鸟”的情态来表达自己回归的内心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诗人提醒人们因为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警惕战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夔州峡口秋江景物特点,映衬诗人心绪起伏、波澜跌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李商隐《锦瑟》中,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2)杜牧《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___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_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与鉴赏
散文类
名篇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