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甲)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乙)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夫子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B.五十者可以帛矣衣:穿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同“敛”,收敛
D.非我也,也兵:兵器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斧斤时入山林则修文德来之
B.后世必子孙忧昔者先王以东蒙主
C.涂有饿莩不知发远人不服不能来也
D.斯天下之民至则将用彼相矣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D.刘备,天下枭雄。
【小题4】下列各组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孔子针对冉有说出的攻打颛臾的真正目的进行直接回击, 批评冉有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态度。
B.甲文孔子在批驳的基础上立论,正面阐发他的治国思想:对内要“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孟子在乙文里也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统治者役民以时,治民之产,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乐融融。
D.孔子和孟子都在文章里彰显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6 10:3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处士墓志铭
王阳明
处士讳泰,字思易。父刚,祖仲彰,曾祖胜一。世居山阴之钱清。刚戍辽左,娶马氏,生处士。正统甲子,处士生十二年矣,始从其父自辽来归。当是时,陈虽巨族,然已三世外戍,基业凋废殆尽。处士归,与其弟耕于清江之上,数年遂复其故。处士狷介纯笃,处其乡族亲党,无内外少长戚疏,朴直无委曲;又好面折人过,不以毛发假借,不为斩险刻削。故其生也,人争信惮;其死也,莫不哀思之。处士于书史仅涉猎,不专于文;敦典崇礼,务在躬行。郡中名流以百数,皆雕绘藻饰,熻熠以贾声誉;然称隐逸之良,必于处士,皆以为有先太丘之风焉。弘治癸亥正月庚寅以疾卒,年七十二。九月己丑,其子琢卜葬于郡西之回龙山。
初,处士与同郡罗周、管士弘、朱张弟涎友,以善交称。成化间,涎以岁贡至京。某时为童子,闻涎道处士,心窃慕之。至是归,求其庐,则既死矣。涎侄孙节与予游,以世交之谊为处士请铭。且曰:“先生于处士心与之久矣,即为之铭,亦延陵挂剑之意耶。”予曰:“诺。”明日,与琢以状来请。
惟陈氏世有显闻。刚之代父戍辽也,甫年十四。主帅壮其为人,召与语,大说,遂留参幙下。累立战功,出奇计。当封赏,辄为当事者沮抑,竟死牖下。处士亦状貌魁岸,幼习边机,论议根核,的然可施于用。性孝友,属其家多难,收养其弟侄之孤,掇拾扶持,不忍舍去,遂终其身。琢亦能诗有行。次子玠、三孙徕、卫、及皆向于学。夫屡抑其进,其后将必有昌者,铭曰:
嗟惟处士,敦朴厚坚;犹玉在璞,其辉熠然。秉义揭仁,乡之司直。邈矣太丘,其孙孔式。胡溘而逝!其人则亡,德音孔迩。乡人相告,毋或而弛;无宁处士,愧其孙子。回龙之冈,其郁有苍;毋尔刍伐,处士所藏。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业凋废尽 殆:危险
B.年十四    甫:刚刚
C.辄为当事者沮抑 沮:阻遏
D.秉义揭仁    秉:坚持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士: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后泛指未做过官的人。
B.癸亥: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后文“庚寅”“己丑”与此同。
C.岁贡:明清两代,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
D.童子:明清时期,士子考取秀才前不论年龄大小都被称为童子。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好面折人过,不以毛发假借,不为斩险刻削。
(2)主帅壮其为人,召与语,大说,遂留参幙下。
(3)处士亦状貌魁岸,幼习边机,论议根核,的然可施于用。
【小题4】根据第一段,概括陈处士在治学、守礼方面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子贡论
王安石
予读史所载子贡事,疑传之者妄,不然,子贡安得为儒哉?夫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当尧之时,天下之民患于洚水,尧以为忧,故禹于九年之间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也。回之生,天下之民患有甚于洚水,天下之君忧有甚于尧,然回以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曾不以天下忧患介其意也。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所遇之时则异矣。何忧患之与哉?夫所谓忧君之忧、患民之患者,亦以义也。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不为矣。
《史记》曰:齐伐鲁,孔子闻之,曰:“鲁,坟墓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因行,说齐以伐吴,说吴以救鲁,复说越,复说晋,五国由是交兵。或强,或破,或乱,或霸,卒以存鲁。观其言,迹其事,仪秦轸代,无以异也。嗟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于史考之,当是时,孔子、子贡为匹夫,非有卿相之位、万钟之禄也,何以忧患为哉?然则异于颜回之道矣,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而谋为不义哉?借使有忧患而为谋之义,则岂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而求自存哉?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子贡之行,虽不能尽当于道,然孔子之贤弟子也,固不宜至于此,矧曰孔子使之也。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子贡虽好辩。讵至于此邪? 亦所谓毁损其真者哉!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节)
注:①回:颜回,孔子的弟子。心仪秦轸代:分别指战国时张仪、苏秦、陈轸、苏代四位说士。②矧:况且。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过其门而不一其子也省:探望
B.观其言,其事迹:考察
C.己以坟墓之国而欲之全:使 ……全
D.学者多七十子之徒称:称赞
【小题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然回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
B.子贡因行,说齐伐吴
C.何忧患为哉
D.则岂可变诈之说亡人之国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2)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所遇之时则异矣。  
(3)子贡虽好辩,讵至于此邪?亦所谓毁损其真者哉!  
【小题4】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指出的“传者之妄”有哪三点?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送区册序①

(唐)韩愈

①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②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③。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②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④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 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⑤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 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 序以识别。

(注)①本文作于韩愈被贬阳山县令期间。区册,人名。②侔(móu):等同。③无所为而至:到这里后都觉得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④挐(rú)舟:划船,撑船。⑤逃空虚者: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

【小题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B.尔
C.矣
D.哉
【小题2】“阳山,天下之穷处也”,结合第①段,具体写出“穷”之处。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于第①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写了作者被贬之地偏僻荒凉的自然环境特点。
B.渲染阳山之荒僻,委婉含蓄地表达被贬至此的失意落寞。
C.“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侧面表现作者的生活状态。
D.用阳山的荒僻来反衬区生与“我”的情谊深重且特别可贵。
【小题4】简析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联系韩愈《师说》,试分析作者对“李氏子蟠”和“区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差异。
同:
异:对李蟠的情感是: 对区生的情感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答题。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薄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订:修订
B.始归赵氏归:出嫁
C.装卷初就就:接近
D.或者天意以余菲薄菲薄:微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赵侯德甫所著书也是说也,人常疑之
B.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竭其俸入以事铅椠则或咎其欲出者
D.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句子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B.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C.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D.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李清照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目。
(2)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3)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