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guān无妻或丧妻的人)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填(zhèn戴在耳垂上的玉),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者不说说:通“悦”,高兴
B.岁亦无恙耶岁:年景,收成
C.书未发发:发出
D.振困穷振:通“赈”,救济
【小题2】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
③苟无岁,何以有民 ④何为至今不杀乎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小题3】对赵威后感叹齐王“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的根据,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钟离子助王养民却没有被任用B.叶阳子助王息民却没有被任用
C.子仲这样的人至今还没有被除去D.婴儿子侍亲至孝却没有得到封赏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齐国使者因为赵威后没有先问齐王的情况而有些不高兴。
B.赵威后认为民为贵、君为轻,所以她先问收成,再问百姓;最后问齐王怎样。
C.叶阳子、钟离子都是齐国的隐居不仕的贤人,赵威后认为应该给他们官职。
D.於陵子仲是无所事事的百姓代表,赵威后认为这样的人应该杀掉。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1-13 11:2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籥”,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吴人许诺。王曰:“蠡为我守于国。”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

(选自《国语·越语下》,有删节)

(注)①持盈:保持昌盛富强。定倾:转危为安。节事:节制行事,②贰言:惑乱视听的官语,异议。③委管籥:把越国国库的钥匙都交给吴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时不,弗为人客 作: 兴起
B.今君王未盈而   溢:水漫出来
C.人之所也 卒:终,结束
D.请士女于士     女: 以女嫁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胜,栖会稍   室西连中国
B.随之国家之重器 醉则更相枕
C.时之所宜而定之 不如善遇之
D.可以有天下之成利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小题3】对文章中划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君王假如去进攻吴国,不仅危害君王的自身安全,而且对国家有妨害。
B.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勇于攻战,夺取别国上地,是种反常背德的行为;战争,是人事中最后的一种手段,是下策。
C.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我没有听从文种的劝告,才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D.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我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国家,范蠡你一定要好好治理它!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从勾践即位三年便欲进攻吴国,虽有范蠡两次进谏,仍一意孤行,导致兵败五湖,不得不退守会稽山写起的。
B.文中写范蠡为勾践谋划复兴国家之道,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他主张顺应自然,掌握规律,发展生产,终于使越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
C.范盖主来的“与天”“与人”“与地”思想并不是消极出世的思想。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和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
D.本文以记言为主,在此前提下,却能要不烦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越王勾践纳谏的始末,表现其知错能改、折节下上的可贵品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
注 ①胹(ér)熊蹯(fn):煮熊掌。②赵盾:史称赵宣子。士季:名会,字季。③提弥明:赵盾的车右。④嗾(sǒu)夫獒:唤出猛犬。⑤赵穿:赵盾的堂兄弟。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置:放
B.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赖:依靠
C.晋侯饮赵盾酒饮:使……饮酒
D.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舍:放弃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失其所与,不知
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C.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尚早,坐而假寐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就以厚敛雕墙、弹射行人、杀害厨师三件事写出了晋灵公的贪婪、荒唐而又残暴,表明他的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
B.在叙述士季和赵盾的进谏时,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先用繁笔写士季对晋灵公进行和缓的进谏,再用简笔写赵盾的骤谏。
C.锄麑奉晋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当他看到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终他选择了自杀。
D.孔子认为,董狐是个好史官,赵盾是个好大夫。因此,董狐不应该因为史官记事的原则而使赵盾承受弑君的恶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夫子相:辅佐B.无乃尔是与过:过错
C.陈力列就:担任D.不患寡而不均患:忧虑,担忧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何以伐为:呢,助词B.危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安之则:就,连词D.是谁过与之:的,助词
【小题3】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2分)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小题5】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2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句子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举,胜:尽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
C.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意外的变故。
D.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细说: 细致的话。
【小题2】下面文化文学常识有误的一组是
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学著作。和《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②“太子”是指古代储君。我过古代从商周时期开始,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都可以称为太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
③“既祖”就是“祭祖”,“既”通假“祭”,是祭拜的意思。荆轲是祭拜祖宗之后慷慨上路的。
④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所谓“五音不全”就是对某些唱歌走调的人的嘲讽。
⑤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由上下联构成,要求平仄相对、字数相同、结构相当
⑥参乘,也做“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侧担任警卫的人。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的无言以对。
B.樊哙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C.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D.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