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马公卒,子兴育之如已女,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太祖善之。太祖有札记,辄命后掌之,仓卒未尝忘。后平居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余帛锦丝,缉成衣裳,赐诸王妃公主,使知蚕桑艰难。遇岁旱,辄率宫人蔬食,助祈祷;岁凶,则设麦饭野羹。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奏事官朝散,会食廷中,后命中官取饮食亲尝之。味弗甘,遂启帝曰:“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帝为饬光禄官。帝幸太学还,后问生徒几何,帝曰:“数千。”后曰:“人才众矣。诸生有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于是立红板仓,积粮赐其家。太学生家粮自后始。
诸将克元都,俘宝玉至。后曰:“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宝与?”帝曰:“朕知后谓得贤为宝耶。”后拜谢曰:“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愿得贤人共理天下。”又曰:“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帝叹曰:“至言也。”命女史书于册。其规正,类如此。
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辄随事微谏。虽帝性严,然为缓刑戮者数矣。参军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杀父,帝将诛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实,杀之恐绝其后。”帝廉之,果枉。李文忠守严州,杨宪诬其不法,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谥曰孝慈皇后。 节选自《明史·后妃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  归:投靠
B.仓卒未尝忘 卒:突然
C.辄随事微谏    微:伺机
D.轻易将不宜  轻易:轻率更换
【小题2】下列各组中依次表现马皇后“仁慈”和“智鉴”的一项是   (   )
A.①余帛锦丝,缉成衣裳,赐诸王妃公主②且文忠素贤,宪言讵可信
B.①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 ②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
C.①尝语太祖,定天下以不杀人为本  ②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
D.①后平居大练浣濯之衣 ②杀之恐绝其后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马氏虽贵为皇后,但生活俭朴,平时穿的衣服朴素,即便破旧了也不忍心更换,还亲自做衣被来赏赐给功劳高的将士和各位王妃公主。
B.马皇后懂得人才对于治国的重要性,所以设立红板仓,积蓄粮食,解决太学生的粮食供给问题,让他们安心读书,无后顾之忧。
C.郭景祥之子曾被谣言中伤,险些被太祖杀了。幸亏马皇后从旁劝谏,才得以保命,后来调查证明,是被冤枉的。
D.马皇后病重期间,还能为诸医着想,并希望太祖能够招贤纳言,让大臣和百姓好好生活,要求把自己葬在孝陵,并赐号为孝慈。
【小题4】请把上面文言文选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子兴。
(2)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1-13 02:47: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卯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乃见丞相斯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发书,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乃系诸代。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
扬子 ①《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堑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②,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
臣光③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之。
(选自《资治通鉴·秦始皇三十七年》)
【注】:①扬子,即扬雄。②指修长城。③光,即司马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愿君审计而定之审计:仔细考虑
B.以兵属裨将王离裨将:副将
C.扶苏发书发书:打开诏书
D.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节行:节制行为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胡亥、赵高、李斯合谋陷害蒙氏兄弟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3分)
①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②毅当高法应死 ③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   ④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   ⑤其势足以倍畔 ⑥积功于秦三世矣
A.①②B.②③C.②⑥D.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蒙家三代忠信,为秦建立功业,为此蒙氏兄弟深得始皇的尊宠和信任,蒙恬在外统兵三十余万针守边关,蒙毅在内参与商议国事。
B.胡亥继位前慈仁笃厚,并能采纳赵高、李斯等人的正确意见;继位后却暴戾恣睢,拒绝子婴的善意劝谏,杀死蒙氏兄弟。
C.赵高心怀叵测,既诱引胡亥,又挑拨李斯,合谋陷害蒙氏兄弟,实属子婴所谓的“无节行之人”。
D.蒙恬自知必死却还奉守节义,于家不敢辱没祖先的教诲,可谓之“孝”;于君“不忘先帝的恩德”,可谓之“忠”。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5分)
(2)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之。 (5分)

同类题2

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吾还也
C.君知难也D.既东封郑,又欲肆西封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过也 ③邻厚,君之薄也 ④微夫人力不及此 ⑤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②④\⑥D.①⑥\②④\③⑤
【小题3】对上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开口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目的是想博取秦伯的同情。
B.夜缒而出的烛之武“敢以烦执事”,在大敌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C.文中借烛之武之口,说秦伯曾给晋君恩惠,指的是“许君焦、瑕”这件事。
D.围绕“阙秦利晋”这个中心,烛之武说服了秦伯,终于使秦国撤军而去。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题4分)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估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见可师者  师:学习
B.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意:料想
C.因抗颜而为师 抗颜:指态度严正不屈。
D.亦以病吾子 病:难堪、为难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数州之犬
斯天下之民至焉
B.至无雪乃已,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作《师说》以贻之
D.而谁敢炫怪于群目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说明拒绝“欲相师”的理由,柳宗元以自身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为由婉言拒绝,实际上这不过是文章大家的谦虚之辞。
B.韩愈因反对不事师的坏风气,抗颜为师,而遭到笑骂攻击,以至被逼得不能安其位。作者对韩愈的做法和主张持不赞成态度。
C.文章先举韩愈“抗颜而为师”受到嘲笑打击为鉴;然后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了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D.在阐说道理的过程中,对反对师道的人,无不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庸蜀吠日、南越吠雪的狗,他们的群怪聚骂,如“越蜀吠怪”,等等,冷嘲热讽,尖酸辛辣,都见出其批判的尖锐和力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2)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戴于楚也D晋军函陵,秦军沿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己。”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 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住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
【小题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D.②⑤⑥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 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 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 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函防守,秦晋联 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泰,将馬取之?
(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