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
B.罟不入洿池 数:数量
C.斧以时入山林   斤:斧子
D.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弃甲曳兵而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邻国民不加少 ②申之以孝悌
B.①弃甲曳兵走 ②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①河东凶亦 ②填鼓之,兵刃相接
D.①则移其民河东 ②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饥荒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借“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明了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争相逃跑的问题,就可以使自己的国民增多。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
D.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还要注重发展文化教育,使百姓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7 06:45: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暴见孟于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曰:“ 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日:“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日: “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颜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于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日: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四猜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 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战国时诸侯国的统治者均称王。
B.齐,国名。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东北部。
C.钟鼓: “鸣钟鼓,食珍馐”。古代仅用来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D.羽旄: 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牦牛尾装饰旗杆。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语暴以好乐     语: 告诉
B.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 只是
C.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由: 通“犹”,犹如
D.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 诸侯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填然鼓之
B.今王鼓乐于此/则移其民于河东
C.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君安与项伯有故
D.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斧斤以时入山林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B.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C.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D.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额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小题5】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暴见孟子,日;‘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文中这样写的作用是用庄暴不懂得音乐与政事的关系,说明音乐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B.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C.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其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D.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音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快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是因为“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这两件事,都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家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桌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寨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收成不好
B.材木不可用 胜:尽
C.数罟不入洿池 洿:池塘
D.鸡豚狗彘之畜   畜:牲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是亦走    报养刘之日短
B.填然鼓之     则修文德以来
C.弃甲曳兵走 余扃牖
D.斧斤时入山林 臣险衅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饥荒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
C.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寨,国君就能称王天下了。
D.选文从正面阐释他的治国之道,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民不多   加:增加
B.鸡豚狗彘之     畜:蓄养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失,耽误
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打开粮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如寡人之用心 求人可使报秦
B.弃甲曳兵走     臣与将军勠力攻秦
C.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夫晋,何厌
D.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匹夫之有重社稷也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
B.孟子的“王道”就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突出了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全文围绕“民不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说理透彻,气势磅礴。结构严谨,层次井然,环环相扣,使全文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小题4】用“/”给下面画线的部分断句。

嵇 中 散 临 刑 东 市 神 气 不 变 索 琴 弹 之 秦 广 陵 散 曲 终 曰 袁 孝 尼 尝 请 学 此 散 吾 靳 固 不 与 广 陵 散 于 今 绝 矣!太学生三午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世说新语》)

【小题5】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