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
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着俞涉出马。
即时报 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
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
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宏锺,立于帐前.
绍问何人。
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
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
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
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
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曹操大喜。只见玄德背后转出张飞,高声大叫:“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这里杀入关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时!”
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
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
袁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
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
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节选自《三国演义》)
【小题1】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什么?为了突出这个中心,文中主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说明。(5分)
【小题2】文中袁术与曹操性格有什么不同?请联系文章内容加以说明,若在此基础上,能够引述《三国演义》中其他章节的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可酌情加分。(5分)
【小题3】在几位将领都被华雄斩首的危急情势下,关羽毛遂自荐却不被接受,为什么?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1-12 04:2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2分)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③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称“商鞅”。
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
③赵良:秦国隐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循礼者不足多: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宾客而不立朝捐:捐献,献出。
C.何不十五都归:回归,回到。
D.弗受,遂秦内:通“纳”,接纳,收容。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①反古者不可非。
②“法之不行,自下犯之。”将法太子。
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⑤宠秦国之教。
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②④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产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己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小题4】(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①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4分)
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3分)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定州阅古堂记

(北宋)韩琦

①庆历八年,天子以河朔地大兵雄而节制不专,非择帅分治而并抚其民不可,始诏魏、瀛、镇、定四路,悉用儒帅。而定以不肖辱其选。既让不获命,至则竭愚修职,尚惧不能称上所以付与之意,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虔。会郡圃有坏亭,岁久不葺,于是广之为堂。既成,乃摭前代良守将之事实,可载诸图而为人法者,凡六十条,绘于堂之左右壁,而以“阅古”为堂名。  
②夫古犹今也,古之人能成异政、立奇功,而今或不能者,何也?盖其待己也,必贤而足;其报䘵也,必利而安,持是以望政成而功立,不其难哉?如曰,古人能之,予反不能之,日夜以勉焉,又安有不至者耶?今予之所为也,诚以己之道未充,而君之禄殊厚,任重途远,惟仆踣之是虞。故在燕处之间,必将监古以自勉。
③其未至也,则虽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予方仰而愧,俯而忧,孰知夫乐之为乐哉!其少进也,则虽吏文之扰怀,边责之在己,予固得其道而处之,至于幅巾坐啸,恬然终日,予之所乐,恶有既乎?若其宾客之于斯,僚属之于斯,不离几席,如阅旧史,俾人人知为治者莫先于教化,用兵者莫贵于权谋,而俱本之于忠义。功名一立,不独身享富贵,而庆流家宗,其余风遗烈,可以传于简策,邈千万世而凛然如存,咸有耸慕之意,不以酣歌优笑之为乐,而以是为乐。而予也岂徒己之为益,是将有益于人。知我者,其以我为喜爽垲,遂娱赏而已乎?
④后来之贤,与我同志,必爱尚而增葺之,宜免夫毁圮污墁之患矣。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因B.则C.以D.且
【小题2】下列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人已经不能像古人一样成异政、立奇功了。
B.我接受朝廷的俸禄就必须担起重任不断前行。
C.我担心自己在进取的道路上跌倒不前而停滞。
D.在公务之余闲居之时我也借鉴古人勉励自己。
【小题3】第③段画线的“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小题4】文章第③段围绕“乐”展开,层层推进,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城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小题1】找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  )(3分)
A.则人谁肯固矣坚守,固守B.其必济成功
C.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一起D.侃率之以乘城攻打
【小题2】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项城为叛军困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皆为陛下所成就 D.为君翻作《琵琶行》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后面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项伯奶业吃沛公军  之:到
言沛公不敢项王也  背:背叛
秋毫不敢有所 近:接触,沾染
属皆且为所虏 若:如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张良是时沛公
B.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将军岂有
C.因击沛公坐 得复见将军
D.若属皆为所虏 臣死不避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染布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入关破秦侥幸而已,言下之意是此等功劳本应属于项王您,“不自意”三字何等谦卑,让项羽的虚荣心得到满足。
“数目”“示之者三”,可见作为谋臣的范增急不可耐,也可见其办事的果断。“项王默然不应”,细节描写,传神的写出项羽政治上的麻木、糊涂与性格上的妇人之仁。
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
在项羽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式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可见,面对这种危机的形式,张良也不知如何是好。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臣既受命于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条目
C.军皆定,将乃就舍 ,次序
D.白刃始合:交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虚进     置杯焉
B.是故智者之谋 且君尝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寒暑 蚓无爪牙
D.炊者皆熟,将就食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