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而商君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法:效法
B.民怪之,莫敢徙。怪:以--为怪
C.黥其师公孙贾。黥:刺杀
D.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具:制定完备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公孙鞅为变法所做的努力的一组是(    )(3分)
①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②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③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④刑其傅公子虔。
⑤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⑥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⑥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3分)
(2)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3分)
(3) 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1-12 01:47: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注】①通轻重:这里指做买卖。②白徒:指未经训练的兵卒,临时征集的壮丁。③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④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⑤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⑥修械器: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干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B.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C.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D.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谷十之六: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左传》)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节选自《战国策》)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对文段(三)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2】下列对(一)(二)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 “您”。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和荆轲都是令人尊敬的爱国者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荆轲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悲剧英雄。
B.烛之武很懂得攻心战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说服对方。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一个明白事理,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君王形象,《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暴君形象。
D.烛之武所以能成功,因为他虑事周全,又具有辩才,荆轲刺秦王所以失败,是虑事不周和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3)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4分,每小题2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戮力攻秦 (合力) ②范增数项王 (眼睛)
击沛公于坐 (因此)    ④而听细说  (小人的谗言)
入前为寿 (你) ⑥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A.② ⑤B.① ②C.⑤ ⑥D.③ ④
【小题2】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D.劳苦而功高如此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之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B.计不知所出耳顾:顾虑
C.秦王必喜而见臣善:好好地
D.将军有意乎岂:是否
【小题2】下列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描写人物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面貌,如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偏袒扼腕而进”等。
B.听了荆轲的话,樊於期就“仰天太息流涕”,说明了樊於期与秦王的仇恨之深以及他内心之痛苦。
C.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即令樊於期甘心献出头颅,足见其富有谋略,擅长辞令。
D.在文段中,樊於期三言两语便被荆轲说动而自刎献头,说明他是个鲁莽草率、意气用事、急于报仇的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 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节选自《庄子·渔父》)
【小题1】下列对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仁义身:亲自B.顾见孔子,还而立乡:故乡
C.孔氏者何也治:研习D.人忧其事,乃无所陵:侵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休坐杏坛之上胡为惶惶欲何之
B.行原上,距陆而止去六月息者也
C.圣人与如土石何
D.下求之幽武置大窖中
【小题3】对加点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B.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C.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D.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2)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