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亲政篇   (明)王鏊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①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盖古之外朝也,其北太极门,盖古之正朝也,又北两仪殿,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文德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内殿引见,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注)①路寝:帝王正殿所在。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特视之,谢恩见辞特:只是,只不过
B.退适路寝听政适:恰好
C.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禄:福气
D.天下至今以为恨矣恨:遗憾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状况的一组是()
①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②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
③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④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⑤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
⑥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中叶,皇帝不过问政事,君臣互相见面,只在皇上临朝的短时间内。上下之间,只不过靠奏章、批答互相关联,针对这一情况,王鏊写了本文上奏皇帝。
B.文章认为,明朝重大朝会在奉天殿,平日朝奏在奉天门,只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以致上下之间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
C.文章提出,希望大臣常问皇帝起居,侍从等轮流回答咨询,各部门有事不易决断的君臣当面讨论解决,群臣上殿陈奏,都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D.文章引经据史,条理分明,尖锐地指出君臣之间间隔不通的危害,切中时弊;提出恢复内朝亲政的办法,希望借此改变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现状。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4分)
译文:
⑵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3分)
译文:
⑶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3分)
译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1-11 10:11: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据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怖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喂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钶,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秦王方还柱走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小题2】下列句子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B.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C.轲既取图奉之,发图D.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小题3】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通过秦武阳、秦王的形象衬托了荆轲的形象。
B.文段一开始写秦武阳色变真可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王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也都目瞪口呆,束手待毙。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据大王。”
(2)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曾子耘瓜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日:“参来,勿内。”曾皙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
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注】①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②曾皙:曾参的父亲,孔子的弟子。
③瞍: 瞎子。    ④殪:杀。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也参得罪于大人向:向着,朝向。
B.参来,勿内:通“纳”,使进入。
C.援琴而歌:唱歌。
D.委身以待暴怒委身:放弃身体
【小题2】与“欣然而起”的“而”字用法不相同的两项是  
A.徐而察之B.垂拱而治C.索而杀之D.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E.太后盛气而揖之    F.父老迎而劳之
【小题3】与“知其体康也”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B.吾其还也
C.于乱石间则其一二扣之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E.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F.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曾参由于误伤瓜根而遭到父亲毒打,但他毫无怨言,援琴而歌,希望父亲听见歌声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
B.本文主要记叙曾参误伤瓜根而遭到父亲毒打的故事,说明作为父亲不应该对儿子下毒手。
C.本文引用孔子的故事,意在谴责曾参作为儿子,不应该陷父亲于不义,在父亲暴怒之下危及生命时,要赶快逃开。
D.孔子所认为的孝是作为儿子在父亲暴怒之下危及生命时,要赶快逃开,以免陷父亲于不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面小题。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问诸水滨。”
师进,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词语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不共给  敢:谦辞,等于说“怎敢”“岂敢”
B.君其问诸水滨  其:表委婉的语气词,还是
C.次于召陵 次:军队临时驻扎
D.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敝:损害,损伤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侯九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和九州之长,文中泛指天下诸侯。
B.包茅,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于匣中,故称“包茅”。
C.不谷,不善,亦作“不榖”。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除此之外,侯王还往往谦称自身为孤、寡、朕等。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B.齐国因为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酿酒用的包茅,因此向楚国大举进军。
C.齐桓公与屈完乘车观看齐国联军,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以此要挟楚国。
D.楚国倾全国之力,凭借楚国坚固的城池,最终用武力战胜了强大的齐国。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感谢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被:遭受
【小题2】下列各组加横线词语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秦王还柱走    倚柱
B.乃引匕首提秦王 吾还也
C.是寡人过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次进 常身翼蔽沛公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图穷而匕首见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小题4】下列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群臣
A.太子迟之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吾得兄事之D.函封之
【小题5】下列对文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大喜”“见燕使者”,照应前文荆轲所说的献首、献图“必说见臣”的话。说明荆轲料事准确, 突显其“智”。
B.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反衬了荆轲的勇敢,说明荆轲“有所待”的必要性,千钧一发之际,荆轲镇静自若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弭了危机,更突出了荆轲的沉勇机智。
C.廷刺秦王时,秦王袖绝而命不绝,惊、起、绝、拔、操、急,六字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秦王反应敏捷,身手不凡的王者特点。
D.刺杀失败,荆轲两脚张开像箕一样坐在地上,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突出了荆轲蔑视强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