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知亡矣既:已经
B.又欲其西封肆:扩张
C.唯君之图:考虑
D.矢其所与:同盟者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还也B.亡郑而有益于君
尽失入前为寿
C.敢烦执事D.邻厚,君之薄
身翼蔽沛公 北蛮夷鄙人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先示弱,说郑已知要亡。再为秦分析,为进一步打动秦君提供了可能。
B.接着烛之武从秦的立场分析了亡郑的坏处和存郑的好处,从利益上动摇秦君。
C.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从历史出发,指出晋君曾言而无信,挑拨秦晋关系。
D.最后烛之武从历史角度分析,指出晋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小题4】把下面几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分)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10 12:4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
B.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节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助
D.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小题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乱易整,不武
A.敢以烦执事
B.阙秦以利晋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谈笑以死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交代烛之武出城的时间和方式,暗示了郑国被围的严峻形势。
B.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说服秦伯退兵,成功解除危机。
C.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说明他有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坚持正义的品质。
D.选段记事完整,情节生动,文字简洁精练,有很强的表现力,堪称叙事典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⒄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扬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筑土墙用的夹板)焉。
C.既东封郑,又欲(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
D.晋(军队)函陵,秦军氾南
【小题2】(小题2)下列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其无理于晋,且二于楚也。
②若舍郑为东道主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
④吴还也。
用亡郑以陪邻?
⑥若不阙秦,将取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⑤⑥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⑤⑥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⑤⑥不同
【小题3】(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充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烛之武)见秦伯
B.若(秦国)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晋国)既东封郑,(晋国)又欲肆其西封
【小题4】(小题4)烛之武从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劝说秦穆公退兵,下列各句全都表明“阙秦以利晋”的一组是()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
⑤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夫晋,何厌之有
⑧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①②④⑧B.②③⑤⑦C.③④⑧D.④⑤⑥
【小题5】(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每句4分,共12分)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语魏王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六月,魏以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冬,十月,命魏王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魏以五官中郎将丕为太子

初,魏王操娶丁夫人。无子;妾刘氏,生子昂;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王使丁夫人母养昂。昂死于穰,丁夫人哭泣无节,操怒而出之,以卞氏为继室。植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赡,操爱之。操欲以女妻丁仪,丕以仪目眇,谏止之。仪由是怨丕,与弟黃门侍郎廙及丞相主簿杨修,数称临菑侯植之才,劝操立以为嗣。修,彪之子也。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尚书仆射毛玠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东曹掾邢颙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察之。”丕使人问太中大夫贾诩以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丕从之,深自砥砺。它日,操屏人问诩,诩嘿然不对。操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有所思,故不即对耳。”操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操尝出征,丕、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操亦悦焉。丕怅然自失,济阴吴质耳语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多华辞而诚心不及也。植既任性而行,不自雕饰,五官将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称说,故遂定为太子。左右长御贺卞夫人曰:“将军拜太子,天下莫不喜,夫人当倾府藏以赏赐。夫人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长御还,具以语操,操悦,曰:“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最为难。”太子抱议郎辛毗颈而言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其女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宜惧,而反以为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久之,临菑侯植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操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植妻衣绣,操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资治通鉴-汉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B.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C.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D.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是西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三个年号,这个时期朝廷的政治大权先后由董卓和曹操所掌握,皇权被架空。
B.太子,在两汉可指皇帝或诸侯王的继承人,但惟皇储称“皇太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
C.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古礼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得设庙。
D.《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东周到五代后周16朝的历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时,已经掌握朝政大权。汉献帝允许他可用皇帝专用的旌旗,出入同帝王一样称警跸,即实行戒严和清道,正是他权倾朝野的体现。
B.曹丕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中,一开始形势不利。因为他曾劝止父亲把女儿嫁给丁仪,把丁仪丁廙逼到了曹植阵营,幸好有崔琰等人竭力劝诫曹操。
C.曹丕能顺利登上太子之位,离不开谋臣帮助。如贾诩不但告诉他要巩固地位需要发扬德性和气度,还直接劝告曹操吸取袁绍和刘表的教训。
D.曹植最终在争夺战中落败,与性格缺陷有关。他做事任性,言行不加掩饰,不像曹丕善于博取周围人的好感,他还乘车在驰道行驶,激怒了曹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辞,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多华辞而诚心不及也。
(2)植妻衣绣,操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亚父。会怒,不敢献。公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出,未也。辞:告辞。
B.闻大王有意督之。过:责备。
C.从郦山下,芷阳间行。道:取道。
D.沛公则车骑。置:安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令张良留谢②度我至军中,公
B.①会怒,不敢献②吾令人望
C.①公我献之②君我呼入
D.①玉斗一双,欲亚父②唉!竖子不足
【小题3】下列对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而此时刘邦在樊哙的鼓动下已经逃离项羽的军营。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海,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命矣  堪:经受
B.防民之口,于防川  甚:超过
C.是以事行而不  悖:违背
D.而宣之于口,成而之  行:行走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B.而后王斟酌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D.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②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