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矢其所,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知亡矣既:已经
B.又欲其西封肆:扩张
C.唯君之图:考虑
D.矢其所与:同盟者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还也B.亡郑而有益于君
尽失入前为寿
C.敢烦执事D.邻厚,君之薄
身翼蔽沛公 北蛮夷鄙人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先示弱,说郑已知要亡。再为秦分析,为进一步打动秦君提供了可能。
B.接着烛之武从秦的立场分析了亡郑的坏处和存郑的好处,从利益上动摇秦君。
C.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又从历史出发,指出晋君曾言而无信,挑拨秦晋关系。
D.最后烛之武从历史角度分析,指出晋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小题4】把下面几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3分)
(3)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6-10 12:45: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侯复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宫之奇其族行,曰:“虞不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晋灭虢。师还,馆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复道于虞以伐虢 假:借
B.虞不矣 腊:岁终祭祀,这里指举行腊祭
C.黍稷非,明德惟馨 馨:浓郁的香气
D.大伯不,是以不嗣 从:跟随(《烛之武退秦师》“公从之”)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将虢灭,何爱于虞
B.①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②宫之奇其族行
C.①桓庄族何罪 ②虢,虞表也
D.①师还,馆虞 ②且虞能亲桓、庄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公认为:“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宫之奇以虞、虢、晋之间的关系,反驳了虞公的这种错误观点。
B.文章开头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主题。
C.宫之奇认为应该实行德政,力谏虞公,这反映了当时国君至上的人本思想。
D.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
(2)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史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鲁迅曾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项王、项伯坐”,“ 东向”即“向东”,项羽坐在西边的主座,说明顽强刘弱。
C.古人的称谓比较复杂,有直称姓名的;有称字、称号、称谥号的;有称籍贯的。有称封号加姓名的,如“留侯张良”,留,古地名,刘邦得天下后,封张良为“留侯”。有称官职加姓名的,如“左司马曹无伤”、“左尹项伯”等。
D.称谓中还有尊称、谦称、贱称等,如刘邦对张良说的“君安与项伯有故?”句中的“君”,是刘邦对张良的尊称。谦称,表谦虚,如张良说,“项伯杀人,臣活之”,称自己为“臣”,表示谦虚。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项伯时说,“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小题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长于识人用人,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政治上敏感,老谋深算,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B.项羽不信任谋士,不善用人,政治上迟钝,缺少谋略,又自大轻敌。
C.刘邦能够在“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跟善于发展自身长处和利用项羽的品性弱点是分不开的。
D.在论成败上,刘邦重用人之道,项羽重形势仁义,而作者司马迁重天意所归。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函陵 军:驻军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夫晋,何之有 厌:讨厌
D.若不秦 阙:侵损、削减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B.文中“吾不能早用子”中的“子”,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如:孔子、老子等。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不谷、孤。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人,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用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泰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乙)天启六年丙寅。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欲得忠贤欢,乃借织造事以欺君蔑旨,参诬诸臣。锦衣卫掌堂田尔耕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余人分拿公等,十五至苏州。吴县令陈子瑞,公所拔士也,夜半扣户见,扶床而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毋效楚囚对泣。”乃悉召故人与诀别,而夫人吴氏号泣昏迷,绝而复苏者再。诸子环地而哭,声彻街市,公不顾,神色自若。
甫出门,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巡抚毛一鹭,浙人也。檄有司数易置公,毋使聚益众。一日四五遣,然远近闻风相继至愈多。皆言:“吏部清忠亮节,何罪?而朝廷逮之极?”守至昏夜犹不散,旦则复聚。自十五日至十八日,盖通国皇皇也。开读之日,郡中士民送者数万。相聚谋乞两台,恳其疏救,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县官马不得行。日午至西察院,诸生五百余人,公服立门外。顷,巡抚毛一鹭巡按徐吉得旨至。百姓执香伏地,号呼之声如奔雷泻川,轰轰不辨一语。一鹭流汗被面,惴惴不敢出一语。旗尉文之炳等妄自尊大,不察民情,持械击百姓,且厉声问:“东厂严旨逮官,乃容鼠辈置喙?”百姓颜佩韦等闻之,还问曰:“尔言东厂逮官,则此旨出魏监耶?”诸旗虎面豹声,曰:“速剜若舌,皆出东厂,将如何?”佩韦等不胜愤,振臂大呼曰:“吾辈谓天子诏耳,东厂何得逮官?”首击之炳,百姓从者千计,以伞柄击之炳,诸生皆惊避,毛一鹭恐怖失色,急请兵自卫,与徐吉散去。兵备张孝,太守寇慎,陕西人,甚得民心,再三晓谕。至夜分,百姓始渐散。从尉李国柱死,余或匿斗拱间,或升屋走,因得全。
(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周顺昌被逮》)
注:①楚囚: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曰‘南冠而挚者谁也?’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世遂以南冠、楚囚作为囚犯的代称。②两台:指巡按毛一鹭巡按徐吉③斗拱:建筑名词,这里指房梁上。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抶而仆之  抶:鞭打,笞打
B.按诛五人  按:追究,查办
C.檄有司数易置公     檄:传令,命令
D.轰轰不辨一语 辨:通“辩”,辩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悉召故人与诀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而朝廷逮之极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C.则此旨出魏监耶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D.以伞柄击之炳 以旌其所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都叙述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但各有侧重:甲主要记述苏州市民抗暴的经过,中心人物是五人,并具体记录了五人的姓名。乙第一段主要记述“周顺昌之被逮”,中心人物是周顺昌。
B.甲围绕“声义”略叙事情经过,目的是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乙着重于叙事,客观地记述了从三月十五日到十八日市民暴动的全过程,极有史料价值。
C.甲文中“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与乙文中“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都写出了“吾社”士人对周公的敬仰。
D.甲文是从侧面写出周公在苏州市民中享有极高威望,乙文则是正侧面结合,尤其突出了周公明知将被逮仍从容镇定的细节。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2)甫出门,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