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亚父。会怒,不敢献。公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出,未也。辞:告辞。
B.闻大王有意督之。过:责备。
C.从郦山下,芷阳间行。道:取道。
D.沛公则车骑。置:安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令张良留谢②度我至军中,公
B.①会怒,不敢献②吾令人望
C.①公我献之②君我呼入
D.①玉斗一双,欲亚父②唉!竖子不足
【小题3】下列对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而此时刘邦在樊哙的鼓动下已经逃离项羽的军营。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8 08:0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怀王行  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B.秦,虎狼国 复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内惑郑袖 竟死秦而归葬
D.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亡赵,赵不内    走:逃跑。
B.屈平既之 嫉:憎恨。
C.冀幸君之悟 一:一次。
D.然亡国破家相随  属:连接。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屈原忠君爱国及政治智慧的一项是
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B.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C.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D.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以“与楚婚”为借口邀怀王会,从结果来看,其目的被屈原识破。即使这样,新君顷襄王也没有任用屈原。
B.屈原在为官期间不能劝阻怀王赴秦,遭流放的时候仍心系朝廷。
C.怀王之所以落得“竟死于秦”这样悲惨的下场,主要在于他不能任用像屈原这样的忠臣。
D.这几段文章有叙有议,目的在于更加全面更加集中地表现屈原忠君爱国的高尚品德。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2)此不知人之祸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眜,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眜。夷眜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眜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酮,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待,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B.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C.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D.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年,这里指的是王僚在位的第九年。这种纪年法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的年数来纪年,又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B.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C.丙子,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可以按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纪年、纪月、纪日。这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笔不可抛弃的宝贵财富。
D.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相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从楚国逃到了吴国,为了博取公子光的信任和支持,他把有才能的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内志”。
B.公子光的父亲吴王诸樊因为自己的三弟贤能,所以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大弟弟,想通过依次传递的方法最终传给季子札。
C.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去寻求成功就不会有什么收获,所以派自己的弟弟带兵围困了楚国的灊水。
D.公子光依靠专诸刺杀王僚而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2)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帜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史记•叔孙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B.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C.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D.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者,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代起儒者参与政治制度的制订和国家的管理,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B.征,又称“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这种自上而下选用官吏的方式,重要性仅次于秦汉时的“察举制”。
C.趋,特指快步上前,是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送东阳马生序》中“尝趋百里外”的“趋”,与此文中的“趋”意思相同。
D.“设九宾”,设置九位传呼、导引的赞礼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设九宾于廷”的“九宾”,指九宾大礼,是战国时代诸侯国在外交接待上的最高礼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叔孙通善择明主。最早跟随项梁,随后投靠怀王,怀王被项羽立为义帝后,叔孙通留下侍奉项羽。自从投降刘邦后,叔孙通一直跟随刘邦,不离不弃。
B.叔孙通为主分忧。刘邦夺得天下,有功劳的大臣在皇帝面前举止失当,叔孙通主动请缨,征召儒者为朝廷制订臣子拜见君主应该遵守的礼节规范。
C.叔孙通见识深远。高祖夺得天下后,叔孙通对皇帝陈述儒者可与守成的道理,为高祖接受;到鲁地征召,斥责两个不服从征召的儒者人格卑鄙,不知顺应时势的变化。
D.叔孙通不贪名利。长乐宫朝贺大典圆满成功,叔孙通受到五百斤铜钱的奖赏。他把这些铜钱全部分给了各位儒生,受到儒生的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