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然后回答以下小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海,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命矣  堪:经受
B.防民之口,于防川  甚:超过
C.是以事行而不  悖:违背
D.而宣之于口,成而之  行:行走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B.而后王斟酌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D.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政策来镇压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②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26 11:3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方成草草:草稿
B.叩之寺僧叩:问
C.趋而出趋:小步快走
D.必躬造左公第造 :制造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手长镵,为除不洁者
A.即面署第一B.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C.与先君子善D.风雪严寒,从数骑出
【小题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叩之寺僧
微指左公处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A.两个“微”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B.两个“微”相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微”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微”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小题4】下列叙述和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本文全面地记叙了左光斗的生平事迹,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品格,刻画了人物形象。 :学+科+网
B.左光斗微行视学,看到史可法的文章,即解貂覆生,为掩户;批阅史可法的文章,就定为第一,这都说明他非常爱惜国家人才。
C.史可法冒险去狱中探望左光斗而遭到左光斗的痛骂,这是左光斗对史可法的爱惜。
D.文章写史可法治兵,明写史可法而暗写左光斗,是侧面描写左光斗的高尚品德。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3分)
译文:
(2)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3分)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王曰:“为三者,奈何?”对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不问,蠡不敢言。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未胜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王弗听。

范蠡进谏曰:“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始于人者,人之所也。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王曰:“无!是贰言也,吾已断之矣!”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不胜,栖会稽。

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范蠡对曰:“君王其忘之乎?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王曰:“与人奈何?”对曰:“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王曰:“诺。”乃命大夫种行成于吴,曰:“请士女女于士,大夫女女于大夫,随之国家之重器。”吴人不许。大夫种来而复往,曰:“请委管籥”,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吴人许诺。王曰:“蠡为我守于国。”对曰:“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王曰:“诺。”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

三年,而吴人遣之归。及至于国,王问于范蠡曰:“节事奈何?”对曰:“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

王曰:“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

(选自《国语·越语下》,有删节)

(注)①持盈:保持昌盛富强。定倾:转危为安。节事:节制行事,②贰言:惑乱视听的官语,异议。③委管籥:把越国国库的钥匙都交给吴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时不,弗为人客 作: 兴起
B.今君王未盈而   溢:水漫出来
C.人之所也 卒:终,结束
D.请士女于士     女: 以女嫁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胜,栖会稍   室西连中国
B.随之国家之重器 醉则更相枕
C.时之所宜而定之 不如善遇之
D.可以有天下之成利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小题3】对文章中划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君王假如去进攻吴国,不仅危害君王的自身安全,而且对国家有妨害。
B.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勇于攻战,夺取别国上地,是种反常背德的行为;战争,是人事中最后的一种手段,是下策。
C.吾不用子之言,以至于此,为之奈何——我没有听从文种的劝告,才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D.不穀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我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国家,范蠡你一定要好好治理它!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从勾践即位三年便欲进攻吴国,虽有范蠡两次进谏,仍一意孤行,导致兵败五湖,不得不退守会稽山写起的。
B.文中写范蠡为勾践谋划复兴国家之道,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他主张顺应自然,掌握规律,发展生产,终于使越国逐渐繁荣昌盛起来。
C.范盖主来的“与天”“与人”“与地”思想并不是消极出世的思想。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和形势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
D.本文以记言为主,在此前提下,却能要不烦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越王勾践纳谏的始末,表现其知错能改、折节下上的可贵品质。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失其所与,不知
B.夜缒而出,见秦伯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C.才美不外见秦伯说,与郑人盟
D.无能为也已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小题2】(小题2)解释加横线字的用法。
(1)缒而出()(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4)济而夕设版焉()
(5)邻之,君之薄也()
【小题3】翻译下面两个语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做边邑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图:考虑
C.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移:改变
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讵:同“拒”,抵抗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B.公将鼓之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因此得罪了秦晋两个国家。
B.结合第二则材料,秦穆公派杞子、逢孙、杨孙留下来的真正目的,还是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保卫郑只是借口。
C.《烛之武退秦师》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知人善谏的佚之狐、顾全大局的烛之武、清醒理智的晋文公。
D.虽与郑国结盟,但以后若能得更大的利益,秦穆公一定会见利背盟,这充分反映了“国与国间只有永恒的利益”。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物币:礼品
B.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谢:道谢
D.图而匕首见穷:穷尽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使毕使前若亡郑而有益
B.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其无礼于晋
C.引其匕首提秦王不知有汉
D.倚柱笑夜缒
【小题3】(小题3)下列有关文段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
A.这段文字,重点描述了荆轲廷刺秦王的场景,刻画了荆轲临危不惧、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
B.文段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是为了显示秦廷的森严和始皇的威武,这一“色变振恐”与荆轲的“顾笑”形成鲜明的对比。
C.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正是前文荆轲对樊於期将军所说的刺杀设想的实施,此处印证了荆轲计划的合理性。
D.由于刺杀秦王是在仓促之间出现的,秦廷上下反应迟钝:秦王惶恐到拔不出剑的地步,大臣们也都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小题4】(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