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建安二十二年)夏,四月,语魏王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六月,魏以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冬,十月,命魏王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魏以五官中郎将丕为太子

初,魏王操娶丁夫人。无子;妾刘氏,生子昂;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王使丁夫人母养昂。昂死于穰,丁夫人哭泣无节,操怒而出之,以卞氏为继室。植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赡,操爱之。操欲以女妻丁仪,丕以仪目眇,谏止之。仪由是怨丕,与弟黃门侍郎廙及丞相主簿杨修,数称临菑侯植之才,劝操立以为嗣。修,彪之子也。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尚书仆射毛玠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东曹掾邢颙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察之。”丕使人问太中大夫贾诩以自固之术。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丕从之,深自砥砺。它日,操屏人问诩,诩嘿然不对。操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有所思,故不即对耳。”操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操大笑。操尝出征,丕、植并送路侧,植称述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操亦悦焉。丕怅然自失,济阴吴质耳语曰:“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辞,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多华辞而诚心不及也。植既任性而行,不自雕饰,五官将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称说,故遂定为太子。左右长御贺卞夫人曰:“将军拜太子,天下莫不喜,夫人当倾府藏以赏赐。夫人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长御还,具以语操,操悦,曰:“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最为难。”太子抱议郎辛毗颈而言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其女宪英,宪英叹曰:“太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宜惧,而反以为喜,何以能久!魏其不昌乎!”久之,临菑侯植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操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植妻衣绣,操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资治通鉴-汉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B.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C.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D.操以函密访于外/尚书崔琰露板答曰/《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是西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三个年号,这个时期朝廷的政治大权先后由董卓和曹操所掌握,皇权被架空。
B.太子,在两汉可指皇帝或诸侯王的继承人,但惟皇储称“皇太子”。汉以后,诸侯王的继承人改称“世子。
C.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古礼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得设庙。
D.《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东周到五代后周16朝的历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时,已经掌握朝政大权。汉献帝允许他可用皇帝专用的旌旗,出入同帝王一样称警跸,即实行戒严和清道,正是他权倾朝野的体现。
B.曹丕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中,一开始形势不利。因为他曾劝止父亲把女儿嫁给丁仪,把丁仪丁廙逼到了曹植阵营,幸好有崔琰等人竭力劝诫曹操。
C.曹丕能顺利登上太子之位,离不开谋臣帮助。如贾诩不但告诉他要巩固地位需要发扬德性和气度,还直接劝告曹操吸取袁绍和刘表的教训。
D.曹植最终在争夺战中落败,与性格缺陷有关。他做事任性,言行不加掩饰,不像曹丕善于博取周围人的好感,他还乘车在驰道行驶,激怒了曹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辞,丕涕泣而拜,操及左右咸歔欷,于是皆以植多华辞而诚心不及也。
(2)植妻衣绣,操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8 09:5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侍中刘晔为帝所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言诚不足采,侍中问晔,终不言。

②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

③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复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

④《傅子》曰:巧许不如拙诚,矣!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敦诚悫,内失君心,外困于俗,卒以自危,岂不惜哉!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不其密_____②矣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常恐眯梦漏泄以臣罪_____
A.有益  B.渐渐  C.更加  D.增加
②子诚臣_____
A.只是  B.正义  C.正直  D.爽快
(3)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可。
B.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
C.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可。
D.晔入与帝议则日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日不可。
(4)第③段画线句“果得其情”中“情”指的是_____。
(5)将第④段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以晔之明智权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贤,何以加诸!
(6)依据全文,简析刘晔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璋军议校尉法正至荆州,阴献策于刘备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备疑未决。

庞统言于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车骑,北有曹操,难以得志。今益州户口百万,土沃财富,诚得以为资,大业可成也!”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统曰:“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备以为然。乃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以赵云领留营司马,备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刘璋在所供奉备,备入境如归,前后赠遗以巨亿计。备至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备自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日,往会之。张松令法正白备,便于会袭璋。备曰:“此事不可仓卒!”庞统曰:“今因会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备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璋推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备亦推璋镇西大将军,益州牧。所将吏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

璋增备兵,厚加资给,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备并军三万余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璋还成都,备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
B.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
C.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
D.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响应于内/以取益州/犹反掌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始置于秦朝,为中级军官。汉末随着军权分散各地诸侯并起,校尉的名号开始多见,而其地位则居于越来越多的各中郎将之下。
B.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秦废“牧”置郡县。汉再设州牧,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
C.圣旨下达主要有“诏”“制”“敕”三种:“诏曰”是诏告天下,“制曰”宣示百官,“敕曰”告诫官员。刘璋用“敕”表明已自封为帝。
D.“行”以另一身份来行使不属于他的职权,通常是大官兼管小官之事;“领”是兼任。“行大司马”指兼代大司马之职,“领司隶校尉”指兼任司隶校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正劝刘备攻取益州,刘备怀疑法正有诈,所以没有做出决定,是因为法正是刘璋属下的军议校尉。
B.庞统劝说刘备攻取益州以图大业,尽管刘备心有所虑,但还是听信了庞统的主张,率兵进入益州。
C.对庞统的两次建议,第一次刘备完全采纳,但第二次却明确拒绝,说明刘备是有主见、有大志、眼光长远的人。
D.选文在叙述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了刘备宽厚仁慈、尚德崇义、诚信为人的处世态度,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借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奈何?
(2)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陕西李广为上郡太守,尝从百骑出,卒遇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军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归其大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飞将李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B.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C.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D.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向,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B.为寿,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C.《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记、表五类。郭沫若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平旦是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段文字出处不同,但故事情节曲折跌宕,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都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B.到鸿门后,刘邦先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还套出了军中的奸细,足见他能言善辩,机变狡诈。
C.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最终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能做到处乱不惊,还下令下马解鞍来攻击敌军。
D.胡军从吃惊到不敢攻击再到带着护卫的白马将军来试探都没有结果,最后李广率军返回汉军大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枢归葬于蜀。蜀人之祔,同垄而异圹。昔者吾母程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巳,”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自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注释】①祔fù,合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退而次之曰 次:编次,撰述B.生十八年归苏氏 归:出嫁
C.由夫人素勖之也 勖:勉励D.振业之 振:振作,振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   )
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 ②独夫人能顺适其志
③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 ④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
⑤夫人喜读书,旨识其大义 ⑥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④⑤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在京城去世后,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告诉前去吊唁的司马光,他们要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并请司马光替他们的母亲程氏写一篇墓志铭。
B.有人劝说程氏向苏家父母求得一些财物,而程氏认为虽然可以求得,但是害怕有人议论自己的丈夫而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C.苏轼和苏辙兄弟小时候,都是由程氏亲自教育的。程氏经常告诫他们,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
D.司马光认为女子如果能做到使家族和睦,善于治理家事,就已经很贤惠了,而程氏在此基础上,还能做到勉夫教子,可谓见识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