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内文言文阅读(12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语句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夫晋,何厌之有? D.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2】下列加点的古今词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把……作为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D.亦之 去,离开;
【小题3】下列加点实词在句中的含义错误的一项是
A.晋函陵,秦军氾南军:动词,驻军,驻扎
B.越国以远鄙:名词,边邑
C.与郑人盟:动词,订立盟约;建立同盟
D.共其乏困乏困:名词, 缺少的东西
【小题4】下列加点词活用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B.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C.若不秦(quē使动用法,使……减少)
D.越国以远(鄙,使……成为边邑)
【小题5】通假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B.共其乏困 (共,通“供”)
C.何厌之有? (厌,通“餍”,讨厌)
D.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1-04 04:37: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定州阅古堂记

(北宋)韩琦

①庆历八年,天子以河朔地大兵雄而节制不专,非择帅分治而并抚其民不可,始诏魏、瀛、镇、定四路,悉用儒帅。而定以不肖辱其选。既让不获命,至则竭愚修职,尚惧不能称上所以付与之意,退而思迹古名臣之轨躅以自策励,□患其汩于多务而志之弗虔。会郡圃有坏亭,岁久不葺,于是广之为堂。既成,乃摭前代良守将之事实,可载诸图而为人法者,凡六十条,绘于堂之左右壁,而以“阅古”为堂名。  
②夫古犹今也,古之人能成异政、立奇功,而今或不能者,何也?盖其待己也,必贤而足;其报䘵也,必利而安,持是以望政成而功立,不其难哉?如曰,古人能之,予反不能之,日夜以勉焉,又安有不至者耶?今予之所为也,诚以己之道未充,而君之禄殊厚,任重途远,惟仆踣之是虞。故在燕处之间,必将监古以自勉。
③其未至也,则虽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予方仰而愧,俯而忧,孰知夫乐之为乐哉!其少进也,则虽吏文之扰怀,边责之在己,予固得其道而处之,至于幅巾坐啸,恬然终日,予之所乐,恶有既乎?若其宾客之于斯,僚属之于斯,不离几席,如阅旧史,俾人人知为治者莫先于教化,用兵者莫贵于权谋,而俱本之于忠义。功名一立,不独身享富贵,而庆流家宗,其余风遗烈,可以传于简策,邈千万世而凛然如存,咸有耸慕之意,不以酣歌优笑之为乐,而以是为乐。而予也岂徒己之为益,是将有益于人。知我者,其以我为喜爽垲,遂娱赏而已乎?
④后来之贤,与我同志,必爱尚而增葺之,宜免夫毁圮污墁之患矣。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因B.则C.以D.且
【小题2】下列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人已经不能像古人一样成异政、立奇功了。
B.我接受朝廷的俸禄就必须担起重任不断前行。
C.我担心自己在进取的道路上跌倒不前而停滞。
D.在公务之余闲居之时我也借鉴古人勉励自己。
【小题3】第③段画线的“纷肴觞,竞笳吹,四时之景交见于前”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小题4】文章第③段围绕“乐”展开,层层推进,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旦非我也岁也是何是于刺人而杀之貝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画波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多是王侯自称的谦称。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孝悌:就是指在做人方面孝敬父母和兄弟姊妹。
D.黎民: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展开,孟子在对话中多用比喻,说理生动深刻,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
B.文章的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后文答问做铺垫。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梁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的道理。
C.本文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D.文章气势恢宏,环环相扣,彰显了孟子“兼爱非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

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①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②,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伯之贤而死,乌获之力而死,奔、育之勇焉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菱水,无以其口,坐行蒲服③,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 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④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⑤,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⑥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注释)①骨肉:这里指宣太后与秦昭王的母子关系。②厉:通“癞”。③蒲服:同“匍匐”。④保傅:宫中看管、教导小孩的女官。⑤照奸:察知奸邪。⑥慁(hùn):打扰,烦劳。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曰 谢:道歉,谢罪
B.卒天下 擅:占有,掌管
C.行臣之言    信:确实
D.无以其口    饵:食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为君主、诸侯王谦称。朕,也是君主的谦称,自先秦以来就有此意。
B.“跪”,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跽,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
C.“五帝”,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后文的“三王”指夏商周的第一位君主,大禹、商汤王、周武王。后文的“五伯”即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D.“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秦王的叙述十分生动。他庭迎范雎,为保住历代宗庙,虚心求教,诚意可嘉,为历代“虚心以待士”的帝王之一。
B.用“见者无不变色易容”来表明秦国大小官员吓得脸色大变、改变装容,从而突出范雎的过人的胆识和政治远见,属于侧面描写。
C.范雎认为秦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没法洞察奸佞,可能会导致王室覆灭,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是他感到害怕的。
D.范雎规劝秦王要去蒙蔽、辨忠奸、察民情,体现出他高超的说理进谏技巧,既表明了自己的赤胆忠心,又巧妙地指出了君主的治国过失。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2)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同类题5

(一)文言文阅读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足下虑之 (更改)
B.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
C.秦王必喜而见臣   (好好的)
D.顷之未,太子迟之  (打开)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B.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乃令秦武阳为副
【小题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B.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
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
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小题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D.以试人,血濡缕。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