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1】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 谢:感谢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君五十里之地存者 中有足乐者
B.安陵君使唐雎使于秦 高祖之以成帝业
C.受地先王而守之 舜发畎亩之中
D.长跪谢之曰 国险民富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不怕牺牲、外强中干。
B.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事例的用意是一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C.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是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D.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25 09:36: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左传·晋灵公不君》节选部分,完成小题。(共14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小题1】对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会请先,不,则子继之。入:采纳、听从。
B.尚早,坐而假寐。假寐:假装睡觉。
C.民之主,不忠。贼:刺杀。
D.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自亡:独自逃跑。
【小题2】下列各组文言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今近焉,请遗之暴霜露,斩荆棘,有尺寸之地
B.弃人用犬,虽猛何使尽之,而之箪食与肉
C.人谁无过,能改,善莫大焉倒戟以御公徒,免之
D.君能有终,则社稷固也未知母存否
【小题3】下列句子中,未直接体现晋灵公“不君”的一组是(   )(2分)
A.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B.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C.吾知所过矣,将改之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D.公患之,使鉏麑贼之公嗾夫獒焉
【小题4】作者交替运用简笔刻画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赵盾(宣子)这一主要人物。请从文中任意摘录两处运用简笔或侧写的句子,并简要分析赵盾这一人物的特点。(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军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成功
C.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D.以乱整,不武 易:替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越国鄙远     焉用亡郑陪邻
B.郑知亡矣     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贰于楚也     君尝为晋君赐矣
D.无能也已     且君尝晋君赐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底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瞠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辨。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
(选自《搜神记》)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大怒,使相之相:审看
B.王即购之千金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C.客曰:“不负子也。”负:辜负
D.愿王自往临视之临:面对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B.愿王自往临视之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C.剑在其背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D.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小题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汝若生子是男,大,(则)告之曰
B.语汝子,(汝)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C.闻王购子头(以)千金
D.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于)汤中
【小题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以弱抗暴精神的一组是( )
①日夜思欲报楚王
②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③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④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
⑤客曰:“此乃勇土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⑥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A.②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①③⑥
【小题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铸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对此大怒,杀了干将。
B.莫邪的儿子长大后,母亲以实情告之。赤遵父嘱得剑,日夜思报父仇。
C.为躲避追捕,赤逃入山中,遇见一位愿为其报仇的人,便决然舍命相托。
D.侠客诱使楚王来到煮赤头的汤镬前并将其杀死,自己也献出了生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面小题。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问诸水滨。”
师进,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
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词语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不共给  敢:谦辞,等于说“怎敢”“岂敢”
B.君其问诸水滨  其:表委婉的语气词,还是
C.次于召陵 次:军队临时驻扎
D.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敝:损害,损伤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侯九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和九州之长,文中泛指天下诸侯。
B.包茅,古代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于匣中,故称“包茅”。
C.不谷,不善,亦作“不榖”。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除此之外,侯王还往往谦称自身为孤、寡、朕等。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B.齐国因为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酿酒用的包茅,因此向楚国大举进军。
C.齐桓公与屈完乘车观看齐国联军,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以此要挟楚国。
D.楚国倾全国之力,凭借楚国坚固的城池,最终用武力战胜了强大的齐国。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