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题目。(6分)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之。今行而无,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小题1】翻译加点字的意思(3分)
臣愿得之: 今行而无   穷困
【小题2】翻译句子: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2-28 04:2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戴于楚也D晋军函陵,秦军沿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己。”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 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住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
【小题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D.②⑤⑥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 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 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 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函防守,秦晋联 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泰,将馬取之?
(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虽欲长足下 侍:侍奉
B.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深:刻毒
C.今行而无   信:诚信
D.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连用六个动词,交代秦军大军压境的形势,渲染紧张危急的氛围。
B.荆轲先激发樊於期对秦的仇恨,然后说明能报仇解患,最后才告之以谋。
C.选文表现了荆轲的智勇双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樊於期过于轻信他人。
D.太子婉转说明燕国的危险,意在催促荆轲行动,说明他内心的恐惧焦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平?”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揖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曰,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泽命不,信也 渝:坚持
B.勿,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
C.公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
D.若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 ①③⑤B. ①④⑥C.②③⑥D. ②④⑤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D.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3分) 译文:
②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译文:
③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译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灵公不君:厚敛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谏,公患之,使鉏麑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与之。既而与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注①厚敛:后赋,指大肆搜乱百姓。②雕:绘饰。③宰夫腼:宰夫,厨工;腼,煮。④熊蹯:熊掌。⑤赵盾、士季:赵盾,晋大夫,谥号宣,一称宣孟;士季,晋大夫,名会,字季。⑥溜(liù):通“霤”,屋檐滴水处。此指屋檐下。⑦衮(gǔn):天子之服,此指周宣王。⑧鉏麑(Chú  Ní):晋之大力士。⑨嗾(sǒu):唤狗咬人的声音。⑩獒:高大的猛犬。
【小题1】下列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B.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C.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D.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灵公。
B.“稽首”指古代一种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C.“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D.古代统治阶级称下杀上、臣杀君为“弑”,如“弑君”“弑父”。
【小题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靡不有初,鲜有终    克:能够
B.衮职有,惟仲山甫补之 阙:空缺
C.宜子谏,公患之 骤:多次
D.使鉏麑之   贼:暗杀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厚敛雕墙 置诸橐与之
B.谏不入,则莫之继也 过能改,善莫大焉
C.既而与公介 温故而知新,可以师矣
D.赵穿攻灵公桃园    舍翳桑
【小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   )
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③宣子骤谏,公患之   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④
【小题6】下列关于晋灵公最终被杀的原因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未能有终,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B.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荒淫无道“犹不改”,又先后企图谋杀忠臣宣子和赵盾。
C.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进谏,“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并且再三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D.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但决心不大,边改边犯,又再次企图谋杀忠臣赵盾。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2)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姜氏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便厌恶郑庄公,喜爱共叔段;欲废长立幼,帮助共叔段夺权。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共叔段建设城墙不按法度,“既而大叔命西部、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最后竟“将袭郑”,欲夺取王权,膨胀的私欲使他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
C.本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个性鲜明。写郑庄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写姜氏和共叔段的密谋及活动也是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对话来表现,这都属于正面描写。
D.对共叔段的图谋不动声色,听之任之,直至养成其恶,便“大义灭亲”,表明庄公深藏不露,工于心计;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又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行孝的美德。
【小题2】下列对原文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译: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她另外安排个地方,不让她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
B.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译: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看吧。
C.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译:(郑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
D.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译:品德不好的人的母亲,都曾经吃过品德不好的人的饭食,从来没有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赏给她们。
【小题3】下列文言语段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A.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B.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C.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D.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 /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