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B.距关,毋诸侯内:接纳
C.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
D.不如因善之遇:相逢,会面
【小题2】(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私见张良,具告事②具沛公言报项王
B.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②度我至军中,公
C.①良曰:“长臣。” ②樊哙覆其盾
D.①沛公默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小题3】(小题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①⑤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小题5】(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20 02:3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榜掠:鞭笞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B.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C.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D.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小题2】文中加点的文化常识有错的一项是(  )
A.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关中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D.丞相:古代官名,又称“相国”、“宰相”等。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历史上,丞相职位时废时设,经常更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B.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D.赵高瞒报军情,麻痹皇帝。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王使人候①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②;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又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厘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选自《吕氏春秋·贵因》)
【注】①候:侦查,刺探。 ②戮:暴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不敢怨 诽:指出过失。
B.武王行不辍 疾:快,急速。
C.是令胶鬲不也    信:相信
D.夫天者  审:观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反报曰:“乱加矣!”  皆出于此乎
B.适令武王不耕获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禹裸国 鹏徙于南冥也
D.故则功,专则拙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B.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C.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D.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王多次派人刺探殷商国内的暴乱情况,但每次都没贸然出兵,直到知道殷商百姓敢怒不敢言时,才决定对殷商用兵。
B.在殷商邪恶当权、贤德出逃,行军计划被胶鬲获知而使殷商有准备的情况下,周武王不战而胜商纣,根本在于善于顺应人心。
C.武王进入殷都后拜见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后来赴约时却没有见到那个人。周公旦巧妙的猜度解释,消除了武王的疑惑。
D.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善于顺应,依凭外物的人就会所向无敌,在这样的人面前,那些即使国土广大、人民众多的统治者,也会被打败。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2)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
(3)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