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句中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
A.夫人之力(无,没有)
B.人之力而敝之(依靠)
C.又欲其西封(扩张)
D.以乱整(改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20 04:48: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
B.令将军与臣有     郤:隔阂
C.范增数项王 目:使眼色
D.常以身蔽沛公     翼:翅膀
【小题2】对下列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句、倒装句)
B.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
C.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倒装句)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做边邑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图:考虑
C.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移:改变
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讵:同“拒”,抵抗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B.公将鼓之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因此得罪了秦晋两个国家。
B.结合第二则材料,秦穆公派杞子、逢孙、杨孙留下来的真正目的,还是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保卫郑只是借口。
C.《烛之武退秦师》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知人善谏的佚之狐、顾全大局的烛之武、清醒理智的晋文公。
D.虽与郑国结盟,但以后若能得更大的利益,秦穆公一定会见利背盟,这充分反映了“国与国间只有永恒的利益”。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有北郭骚①者,结罘罔②,捆蒲草,织萉屦③,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原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骚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焉。吾闻之,‘养其亲者,身伉④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⑤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⑥死,吾将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 

景公闻之,大骇,乘驲⑦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 

[注释]①北郭骚:春秋时齐国的隐士。北郭,姓;骚,名②罘罔:捕兽的网。③萉屦(fēi jù):麻鞋。④伉:当,承担。⑤笥(sì):苇或竹制的方形盛器。⑥国故:等于说“国难”,指国家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⑦驲: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小题1】北郭骚“踵”晏子之门,“乞所以养母”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养其亲者,身伉其难”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
B.奉养他的亲戚的人,这个人一定能承担灾难。
C.能奉养自己父母的人,他自身要能担当危难。
D.奉养自己亲人的人,应奋不顾身地承受灾难。
【小题3】北郭骚的朋友说:“北郭子为国故死。”他这样认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小题4】文中,晏子说了两句类似的话,第一句是“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第二句是“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说第一句话时宴子的感受是___________;说第二句话时宴子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