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小题1】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于楚也(从属二主)越国以远(以……为边邑)
B.晋函陵(驻扎)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朝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言,道)又欲其西封(扩张)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缒而出,见秦伯B.济而夕设版焉
C.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小题4】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小题5】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D.且焉置土石
【小题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郑主要原因是晋想报复郑,与秦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秦晋之军分驻两地,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C.烛之武因年轻时不得重用,而有满腹委屈和牢骚,对此,郑伯颇为不满,但国难当头,最终还是给予安慰和许诺。
D.晋侯在秦退军后,并无感情冲动,经过理智分析,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谋略,正是他后成就霸主的重要原因。
【小题7】文中烛之武的说辞包含了四层意思(文中已标明序号),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中间两层的内容。
第一层:消除戒心,引起好感。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层:晋忘恩负义、言而无信、贪得无厌,暗示秦将受晋侵犯。
【小题8】烛之武为了说服秦伯退兵,摆出了保存郑国可能对秦国的好处,这好处是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0-31 03:40: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害也。先王之制,大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选自《左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画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请于武公 亟:屡次
B.大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蔓,难也 图:对付
D.国不堪   贰:从属二主
【小题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辟害 用亡郑以陪邻
B.国害也 是寡人过也
C.大叔又收贰为己邑 乱易整
D.段入鄢 以其无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姜氏厌之,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邑形势险要,对于姜氏的居心,庄公十分清楚,因此没有答应。
C.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庄公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是出于他对兄弟的宽容,不忍下手。
D.当共叔段与姜氏密谋袭郑,完全暴露了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下令讨伐,并一举击败共叔段,足见其老谋深算。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1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上诸侯曰… 谈论
B.尸填满沟壑 舍去、丢弃
C.其父兄子弟咸在知道,
D.噫!我固无祸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今俞瑱得乃令吴玉守
B.利彼有 宜报仇
C.降家皆为上杀几为
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斩孙泰阵,余众悉降
【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 )(3分)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值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小题5】翻译。(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同类题3

鸿门宴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小题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动词使动:使---跟从
B.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作动词  用眼睛示意
C.项伯杀人,臣活之 形容词作动词   存活
D.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 像翅膀一样
【小题3】翻译句子
①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8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旧指侍从左右、供差遣的人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题2】对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    ②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晋,何厌之有   ④以其无礼于晋  
⑤是寡人之过也  ⑥许君焦、瑕 
A.①/②⑥/③④/⑤B.①⑤/②④/③/⑥
C.①⑥/③④/②/⑤D.①⑥/②④/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他在郑国官微人轻,在秦晋大兵压境、郑伯自责道歉的情况下,慨然答应出使,表现出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
B.烛之武勇敢无畏,从容对敌。他不顾年迈之躯,夜缒出城。从容去见秦伯,坦言郑国将亡,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创造说服秦伯的契机。
C.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烛之武机智善辩,成功使敌退兵。他援古例今,使秦穆公跟郑国订立了盟约,并留下驻兵帮郑国防守,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保全了郑国。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生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B.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C.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D.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自刎,用刀自割其颈自杀。表示自杀相类似的说法还有“自刭”“自裁”“自经”“自决”“自伐”等。
B.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意思相当于“您”。
C.顿首,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常用于书简表奏结尾处,表示致敬。
D.《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西汉刘向编定。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B.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2)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