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翻译下面的句子。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5-16 05:34: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
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王曰:“虽然,必告不谷。”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左转·楚归晋知罃》)
(文段二):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B.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C.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D.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外臣,外邦之臣。臣子对别国君主称外臣。“凡自称於君……他国之人,则曰外臣”。
B.我国古代爵位通常分公、侯、伯、子、男五级,献公、晋侯分别为公爵和侯爵。
C.宗即宗庙,是指为已故祖先建立的灵魂依归之所。庙制规定,诸侯立七庙,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D.衅鼓,古时的一种祭礼。重要器物(如钟、鼓等)制成后,要杀牛羊猪等,把他们的血涂在新器物上表示祭,称作衅。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罃有智谋,善于论辩。把楚共王层层进逼的三个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使楚共王无言以对,于无奈之中不得不罢手。
B.知罃不卑不亢,忠于国家。楚共王问释放知罃回国,知罃将怎样报答自己。知罃回答,如在战场上相遇不敢违礼回避,定当对楚尽为臣之礼节。
C.介之推正气凛然,不求禄赏。认为晋侯(重耳)担任晋国的君主,主持晋国祭祀是上天的安排,不屑争功劳的二三子。
D.介之推意志坚定,不贪富贵。果断拒绝母亲两次,母亲说不要赏赐,也应让国君知道功劳,他认为既然隐居又要何名声。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曰:“然则德我乎?”
(2)王曰:“子归何以报我?”
(3)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注释:
1.公子谷臣:楚庄王的儿子。连尹襄老:连尹是楚国官名,襄老是楚国的大臣。
2.治戎:治兵,演习军队。这里的意思是交战。
3.馘:割下敌方战死者的左耳(用来报功)。这里与“俘”连用,指俘虏。宥;宽恕,原谅。
4.不获命:没有获得国君允许杀戮的命令。
5.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帝与辅臣言及朝士有交相奏荐者,王旦曰:“人之伪,固亦难知,或言其短而意在荐扬,或称其能而情实排抑。”帝曰:“险伪之辈,世所不能绝也。”
帝议立皇后,参知政事赵安仁谓刘德妃家世寒微,不如沈才人出于相门。帝虽不乐,然察其守正,不罪也。它日,与王钦若从容论大臣谁为长者,钦若欲排安仁,乃誉之曰:“无赵安仁。”帝曰:“何以言之?”钦若曰:“安仁昔为故相沈义伦知,至今不忘旧德,常欲报之。”帝默然,始有意斥安仁矣。尝谕王旦曰:“闻安仁在中书不亲事,奏对亦未尝有一言,可罢之。”旦对曰:“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安仁无异议,是有执守。”帝曰:“能如是邪?卿可谕之,使更宣力。”
旦欲引李宗谔参知政事,尝以告王钦若,钦若唯唯。宗谔家贫,禄廪不足以婚嫁,旦前后资借甚多,钦若知之。故事,参知政事谢日,所赐物几三千缗。钦若因密奏:“宗谔负王旦私钱,旦欲引宗谔参知政事,得赐物以偿己债,非择贤也。”明日,旦果宗谔名闻。帝变色,不许。
帝尝《喜雪诗》赐近臣,而误用旁韵。王旦欲白帝,钦若曰:“天子诗,岂当校之?”旦遂止。钦若退,遽密以闻。已而帝谕二府曰:“前赐诗,微钦若言,几众笑。”旦唯唯。
七月辛亥,飞蝗过京城。翌日,执政有袖死蝗以者曰:“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王旦曰:“蝗出灾,灾弭,幸也,又何贺焉?”众力请,旦固称不可,乃止。于是二府方奏事,飞蝗蔽天,有堕于殿廷间者。帝顾谓旦曰:“使百官方贺而蝗此,岂不为天下笑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之伪,固亦难知情:性情
B.禄廪不足以婚嫁给:供给
C.天子诗,岂当校之格:纠正
D.执政有袖死蝗以者曰进:进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无赵安仁 ②使百官方贺而蝗
B.①安仁昔为故相沈义伦知 ②前赐诗
C.①微钦若言,几众笑 ②蝗出
D.①旦果宗谔名闻 ②帝尝《喜雪诗》赐近臣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B.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C.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D.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曾想罢免赵安仁,王旦陈述自己了解的实情,使皇帝改变了态度。
B.王旦向李宗谔借了很多钱,但引荐李宗谔为参知政事,却与借钱一事无关。
C.皇帝写诗用韵有误,王钦若阻止王旦禀奏更正,是为了邀功争宠。
D.蝗虫为害,竟有大臣借机向皇帝献媚,王旦力排众议,得到皇帝称许。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能如是邪?卿可谕之,使更宣力。(3分)
②故事,参知政事谢日,所赐物几三千缗。(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称其能而情实排抑”的一个事例。(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鸿门宴(节选)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二)垓下之围(节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舣:移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从小道
B.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破碎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德:品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B.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C.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D.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和《垓下之围》都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麻木不仁,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C.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D.《垓下之围》选段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2)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3)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  (从属二主)   晋函陵  (驻扎军队)
B.何之有  (厌倦) 焉用亡郑以邻  (增加)
C.若之乎  (怨恨) 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D.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认为)
【小题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①必退 师:军队 ②然郑,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   ③朝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B.①唯君之 图:考虑   ②以乱整,不武 易:交换 ③(两军)相四十里 去:距离
C.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使:派   ②无能为也 已:同“矣”   ③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
D.①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②(晋军)亦之 去:离开   ③君之所也 知:通“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4】翻译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