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10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小题1】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田父曰“左”绐,倦怠B.项王自不得脱度,估计,揣摩
C.以故汉追之及,动词,赶上D.为诸君溃围,斩将,旗刈,割,砍
【小题2】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然今卒困于此。
A.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技经肯綮之未尝。D.骏马名骓,常骑之。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5-08 04:20: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惬。后示张公。张华已见。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③。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衽赞述焉。

(节选自《世说新语·文学》)

(左思)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入宫,移家京师,乃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

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节选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注)①左太冲:左思,字太冲。②张公:张华,晋范阳方城人,官至司空,博学多闻,勇于赴义,名重一时。③皇甫谧:晋人,博览群书,名望极高。④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    )人,被称“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氏家族在江东是望族之一。⑤伧父:晋南北朝时,南人讥讽北人粗鄙,蔑称之为“伧父”。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的意思。
(1)莫不衽赞述焉;
(2)乃著作郎张载;
(3)思自以其作不班、张:
(4)其成,当以覆酒瓮耳。
【小题2】下面句子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以覆酒瓮耳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B.自以所见不博   以资政殿学士行
C.恐以人废言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木欣欣以向荣
【小题3】与“时人未之重”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奚以知其然也
C.惟弈秋之为听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小题4】翻译划线句。
(1)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
(2)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小题5】根据所学知识,为上文注释④的空缺处选择正确的地名,使注释完备。
A.江苏昆山B.上海松江C.浙江金华D.江苏吴江
【小题6】乙文第一段中有一句话和第二段内容形成了呼应,这句话是“____”。
【小题7】通观两段选文,说说左思《三都赋》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同类题2

课内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小题1】下列两组句子中的“请”字和“举”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以剑舞 ②臣入,与之同命
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④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2】(小题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王按剑跽曰 ②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④若属皆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3】(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头发B.此亡秦之
C.拔剑撞而D.沛公今事有
【小题4】(小题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
【小题5】(小题5)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是《史记》的艺术特点之一,请结合选文的第二段简要概述人物之间的矛盾争端,并说说反映了矛盾双方(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乙)天启六年丙寅。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欲得忠贤欢,乃借织造事以欺君蔑旨,参诬诸臣。锦衣卫掌堂田尔耕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余人分拿公等,十五至苏州。吴县令陈子瑞,公所拔士也,夜半扣户见,扶床而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毋效楚囚对泣。”乃悉召故人与诀别,而夫人吴氏号泣昏迷,绝而复苏者再。诸子环地而哭,声彻街市,公不顾,神色自若。
甫出门,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巡抚毛一鹭,浙人也。檄有司数易置公,毋使聚益众。一日四五遣,然远近闻风相继至愈多。皆言:“吏部清忠亮节,何罪?而朝廷逮之极?”守至昏夜犹不散,旦则复聚。自十五日至十八日,盖通国皇皇也。开读之日,郡中士民送者数万。相聚谋乞两台,恳其疏救,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县官马不得行。日午至西察院,诸生五百余人,公服立门外。顷,巡抚毛一鹭巡按徐吉得旨至。百姓执香伏地,号呼之声如奔雷泻川,轰轰不辨一语。一鹭流汗被面,惴惴不敢出一语。旗尉文之炳等妄自尊大,不察民情,持械击百姓,且厉声问:“东厂严旨逮官,乃容鼠辈置喙?”百姓颜佩韦等闻之,还问曰:“尔言东厂逮官,则此旨出魏监耶?”诸旗虎面豹声,曰:“速剜若舌,皆出东厂,将如何?”佩韦等不胜愤,振臂大呼曰:“吾辈谓天子诏耳,东厂何得逮官?”首击之炳,百姓从者千计,以伞柄击之炳,诸生皆惊避,毛一鹭恐怖失色,急请兵自卫,与徐吉散去。兵备张孝,太守寇慎,陕西人,甚得民心,再三晓谕。至夜分,百姓始渐散。从尉李国柱死,余或匿斗拱间,或升屋走,因得全。
(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周顺昌被逮》)
注:①楚囚: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曰‘南冠而挚者谁也?’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世遂以南冠、楚囚作为囚犯的代称。②两台:指巡按毛一鹭巡按徐吉③斗拱:建筑名词,这里指房梁上。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抶而仆之  抶:鞭打,笞打
B.按诛五人  按:追究,查办
C.檄有司数易置公     檄:传令,命令
D.轰轰不辨一语 辨:通“辩”,辩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悉召故人与诀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而朝廷逮之极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C.则此旨出魏监耶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D.以伞柄击之炳 以旌其所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都叙述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但各有侧重:甲主要记述苏州市民抗暴的经过,中心人物是五人,并具体记录了五人的姓名。乙第一段主要记述“周顺昌之被逮”,中心人物是周顺昌。
B.甲围绕“声义”略叙事情经过,目的是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乙着重于叙事,客观地记述了从三月十五日到十八日市民暴动的全过程,极有史料价值。
C.甲文中“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与乙文中“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都写出了“吾社”士人对周公的敬仰。
D.甲文是从侧面写出周公在苏州市民中享有极高威望,乙文则是正侧面结合,尤其突出了周公明知将被逮仍从容镇定的细节。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2)甫出门,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晋国骊姬之乱

《左传》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姬谓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公田,姬寘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左传·僖公四年》)

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蔿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慼,忧必雠焉。无戎而城,雠必保焉。’寇雠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雠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袪。遂出奔翟。

(《左传·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而行。将奔狄,郤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

(《左传·僖公六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祭之地,地 坟:像坟一样隆起
B.此名也以出 被:遭受,蒙受
C.君其修德而宗子 固:巩固
D.夷吾不能守,而行    盟:在结盟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产弗与韩宣子环
韩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宣子谒诸郑伯,子产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谓子产曰:“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若属有谗人交斗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盍求而与之?”
韩宣子有一只玉环,其中另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宣子向郑定公请求得到那只玉环,子产不同意给。说:“这不是国家府库中保存的器物,我们国君不知道。”子大叔、子羽对子产说:“韩宣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对晋国也不能怀有贰心,晋国、韩宣子,都是不可轻视的。如果恰好有说坏话的人在两国之间挑拨离间,鬼神再帮助他,从而激起晋国、韩宣子的凶心怒气,后悔还来得及吗?您为什么吝惜一个玉环,因为这件事而招来大国的憎恨呢?为什么不找来给他呢?”
子产曰:“吾非偷晋而有二心,将终事之,是以弗与,忠信故也。侨闻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国之人,令于小国,而皆获其求,将何以给之?一共一否,为罪滋大。大国之求,无礼以斥之,何餍之有?吾且为敝邑,则失位矣。若韩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贪淫甚矣,独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韩子成贪,将焉用之?”
子产说:“我并不是轻视晋国而对它有二心,而是要一直侍奉它到底的,因此不给他(玉环),是对晋国忠实诚信的缘故。我听说君子的忧虑不是没有财物,而是身居官位却没有好名声。我又听说治理国家的忧虑不是能否侍奉大国,安抚小国,而是能否按照礼仪来维护国家的地位。那些大国的人,(如果随意)对小国下命令,而都能得到他们所要求的,那将拿什么来供给他们,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有时供给了,有时又拒绝供给,所得的罪过更大。对大国的(无理)要求,如果不依礼来驳斥,他们有什么满足的?我们假若将来成为(晋国的)偏远城邑,那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地位。如果韩宣子奉命出使(郑国),却来求取玉环,他的贪婪就太过分了,这难道不是罪过吗?拿出一只玉环而构成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宣子成为贪婪的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
韩子买诸商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曰:“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为请。”
韩宣子向商人购买玉环,已经做成了交易。商人说:“一定要告诉君大夫。”韩宣子向子产请求,说:“不久前我请求得到那只玉环,执政认为不符合道义,我就没有敢再请求了。现在(我)从商人那里买到了,商人说‘一定要让你知道这件事’,谨以此作为请求。”
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若大国令而共无艺,郑,鄙邑也,亦弗为也。侨若献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
子产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从周地迁移出来的,共同协作来耕作这块土地,除治荒草,砍去草莽荒秽,而一道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以此互相信赖。说:‘你不背叛我,我不强行买你的东西。’依靠这个有信用的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直到今天。现在您为着友好来到敝邑,却叫本国强夺商人的东西,这是教本国背弃盟誓,恐怕不可以吧!您得到玉环却失去诸侯,是一定不会这样做的。如果大国(晋国)发布命令并且要求我国供给的东西没有极限,我们郑国虽是边远小国,也是不会答应的。如果我把玉环献给您,不知道要达成什么目的,所以冒昧地私下把这些苦衷告诉您(谨敢私下告诉您)。”
韩子辞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辞之。”
韩宣子退回玉环,说:“我韩起虽然不聪明,岂敢为得到一枚玉环而招致两项罪过?谨请退还它。”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六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B.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C.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D.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中央有孔的圆形佩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洁白、美好的象征,“君子比德如玉”,所以中国古人有佩玉的习惯。
B.寡君,寡德的君主,谦词,古代臣民对他国称本国君主或自称,如《左传》说“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
C.邑,古代称侯国为邑,也可泛指诸侯封地、大夫采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说:“《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
D.耦,二人并肩耕地,如《论语·微子》说“长沮、桀溺耦而耕。”诸多从“禺”之字,如“偶”“隅”等皆有偶双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为人有理有节,为保持郑国地位和使韩宣子免受贪婪之名,他拒绝了宣子的要求。
B.子产注重为国以礼,面对子羽等人的担忧,他强调要树立美名,依礼来确立邦国地位。
C.子产有高超的语言艺术,为拒绝宣子从郑国商人处购买玉环,他搬出先祖盟誓作为理由。
D.子产外柔内刚,面对韩宣子的四次要求,他语言周全,但立场坚定,以维护郑国尊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子亦无几求,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
(2)昔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