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鸿门宴(节选)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二)垓下之围(节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舣:移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从小道
B.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破碎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德:品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B.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C.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D.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和《垓下之围》都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麻木不仁,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C.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D.《垓下之围》选段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2)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3)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9 04: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目。
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之。于是明年上计,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陂池之鱼,入于权家,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景公召而之数:责备
B.而君反以臣罪:以……为罪
C.仓库少内:通“纳”,交纳
D.寡人不复焉与:给予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与晏子治理东阿正确做法有关的一组是(    )
①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  ②属托不行,货赂不至
③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④并会赋敛,仓库少内    
⑤陂池之鱼,以利贫民    ⑥当此之时,民无饥者
A.①③⑥B.②⑤C.①④D.②③⑤
【小题3】下面对短文画横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B.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C.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D.再拜/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复治东阿/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不复与焉
【小题4】请文言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①吾以子为可,而使治东阿,今子治而乱。
②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 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两组句子中的“请”字和“举”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请以剑舞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④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沛公霸上(2)范增数项王(3)吏民,封府库(4)人如恐不胜(5)素留侯张良(6)项伯杀人,臣之(7)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8)沛公欲关中 (9)交戟之卫士欲不内(10)吾得事之
A.(1) (2)(3) (4) (8)/ (6) (7) (9)/ (5) /(10)
B.(1) (2)(3) (4) / (6) (7) (9)/ (5) /(8) (10)
C.(1) (2)(3) (4) / (6) (7) (8) (9)/ (5) (10)
D.(1) (2)(3)  (4) /(5) / (6) (7) (9) (8) /(10)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谢罪项羽,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但项羽却为人心肠太软,下不了手,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谭奔平原,遣辛毗诣曹操请救。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操曰:“善!”乃许谭。
冬,十月,操至黎阳。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注:①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官至卫尉。谥肃侯。②衅:征兆。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    转告
B.力专则难图也  谋取
C.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 克服
D.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    暗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一旦求救于明公 步余马于兰皋兮
B.尚见谭困而不能取 夫孰异道而相安
C.绍以宽厚得众心 磕死以流亡
D.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乃许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曹操把袁谭、袁尚打得逃到邺城,但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后就没有乘胜追击。
B.袁氏兄弟内讧时,曹军将领都认为此时不须进攻,只有辛毗力主要抓住机遇。
C.曹操不愿援助袁谭的原因是认为袁谭不可信任,并且对袁尚的实力心存戒备。
D.曹操通过袁谭送印的事,明白了袁谭并非真心归降,就用联姻计稳住了袁谭。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
(2)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课内古文选段,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与 责备    B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痛恨
C丘也闻有国有者 诸侯的封地  D今由与求也,夫子辅佐
【小题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伐?身死人手,天下笑者
B.则修文德来之久之,能足音辨人
C.而谋动干戈邦内孔子沐浴而朝,告哀公
D.且在邦域中矣臣不胜犬马怖惧
【小题3】对文章的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尖锐指出季氏的忧患在萧墙之内,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B.孔子批评了冉有口是心非、编造借口、不说老实话的两面派态度。
C.季氏攻打颛臾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颛臾以后来攻打鲁国。
D.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主张以德服人,用礼乐教化人,实行仁义之政。
【小题4】下面四副对联中不适用于孔子的一副是( )
A.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
B.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
C.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
D.万世文章祖/历代帝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