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帝与辅臣言及朝士有交相奏荐者,王旦曰:“人之伪,固亦难知,或言其短而意在荐扬,或称其能而情实排抑。”帝曰:“险伪之辈,世所不能绝也。”
帝议立皇后,参知政事赵安仁谓刘德妃家世寒微,不如沈才人出于相门。帝虽不乐,然察其守正,不罪也。它日,与王钦若从容论大臣谁为长者,钦若欲排安仁,乃誉之曰:“无赵安仁。”帝曰:“何以言之?”钦若曰:“安仁昔为故相沈义伦知,至今不忘旧德,常欲报之。”帝默然,始有意斥安仁矣。尝谕王旦曰:“闻安仁在中书不亲事,奏对亦未尝有一言,可罢之。”旦对曰:“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安仁无异议,是有执守。”帝曰:“能如是邪?卿可谕之,使更宣力。”
旦欲引李宗谔参知政事,尝以告王钦若,钦若唯唯。宗谔家贫,禄廪不足以婚嫁,旦前后资借甚多,钦若知之。故事,参知政事谢日,所赐物几三千缗。钦若因密奏:“宗谔负王旦私钱,旦欲引宗谔参知政事,得赐物以偿己债,非择贤也。”明日,旦果宗谔名闻。帝变色,不许。
帝尝《喜雪诗》赐近臣,而误用旁韵。王旦欲白帝,钦若曰:“天子诗,岂当校之?”旦遂止。钦若退,遽密以闻。已而帝谕二府曰:“前赐诗,微钦若言,几众笑。”旦唯唯。
七月辛亥,飞蝗过京城。翌日,执政有袖死蝗以者曰:“蝗实死矣,请示于朝。”率百官贺。王旦曰:“蝗出灾,灾弭,幸也,又何贺焉?”众力请,旦固称不可,乃止。于是二府方奏事,飞蝗蔽天,有堕于殿廷间者。帝顾谓旦曰:“使百官方贺而蝗此,岂不为天下笑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之伪,固亦难知情:性情
B.禄廪不足以婚嫁给:供给
C.天子诗,岂当校之格:纠正
D.执政有袖死蝗以者曰进:进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无赵安仁 ②使百官方贺而蝗
B.①安仁昔为故相沈义伦知 ②前赐诗
C.①微钦若言,几众笑 ②蝗出
D.①旦果宗谔名闻 ②帝尝《喜雪诗》赐近臣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B.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C.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D.安仁颇知大体居常/进拟皆同列/议定方敢取旨/臣每见临时变易/于上前者皆迎合陛下意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曾想罢免赵安仁,王旦陈述自己了解的实情,使皇帝改变了态度。
B.王旦向李宗谔借了很多钱,但引荐李宗谔为参知政事,却与借钱一事无关。
C.皇帝写诗用韵有误,王钦若阻止王旦禀奏更正,是为了邀功争宠。
D.蝗虫为害,竟有大臣借机向皇帝献媚,王旦力排众议,得到皇帝称许。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能如是邪?卿可谕之,使更宣力。(3分)
②故事,参知政事谢日,所赐物几三千缗。(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称其能而情实排抑”的一个事例。(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04 03:2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14-17题每题3分 共12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①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注:舣①:yǐ使船靠岸    《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父曰哄骗,欺骗
B.愿为诸君快战 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C.山东为三处期望,要求
D.汉军皆披靡惊溃散乱
【小题2】下列句中无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小题3】以下句子全都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兵败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②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⑤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⑥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⑦乃自刎而死
A.①②⑤⑦B.①③⑤⑥C.②③⑤⑦D.②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垓下被围,身陷绝境,一个原因就是轻信他人,他从不相信有人会欺骗他,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由此可见,遭遇让人同情,但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矜功伐之人。
B.作者安排了三个细节描写:溃围、斩将、刈旗。 尽显项羽的声威、力量,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可一世的英雄瞬间的光辉与悲壮。
C.文章扣住数字的变化写项羽的日暮途穷,敌我悬殊,项羽必定死于此。但项羽有船也不过江,表明他此时还存侥幸的心理,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必定可以扭转局面。
D.在文中项羽反复说“天之亡我”表明他认输而不服气,明知必死,意犹不平。也反映他自负、自尊而不知自省、自责的性格特征。
【小题5】把把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共3题 9分)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3分)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3分)
(3)若非吾故人乎?(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运河
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輓,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而总名曰漕河。
永乐四年,成祖命平江伯陈瑄督转运,一仍由海,而一则浮淮入河,至阳武,陆輓百七十里抵卫辉,浮于卫,所谓陆海兼运者也。海运多险,陆輓亦艰。九年二月,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命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浚会通河。会通河者,元转漕故道也,元末已废不用。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泗出泗水县陪尾山,四泉并发,西流至兖州城东,合沂。汶河有二:小汶河出新泰宫山下;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俱至静丰镇合流,绕徂徕山阳,而小汶河来会。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余里,至汶上。其支流曰洸河,出堈城西南,流三十里,会宁阳诸泉,经济宁东,与泗合。
南旺者,南北之脊也。自左而南,距济宁九十里,合沂、泗以济;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余里,无他水,独赖汶。礼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坝东平之戴村,遏汶使无入洸,尽出南旺。南北置闸三十八。又开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五十里至寿张之沙湾,以接旧河。其秋,礼还,又请疏东平东境沙河淤沙三里,筑堰障之,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运。又于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柜蓄泉,门以泄涨。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至永乐十四年,运道以定。
(选自《明史·志第六十一<河渠>》,有删节)
(注)①輓:wǎn,运输。②同知:明清时指知府的副职。③会通河:明朝将聊城临清县会通镇以南、徐州茶城(或夏镇)以北的一段运河称会通河。④陡门:用以蓄泄河水不同性状的闸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通河开逮:等到
B.南江口,北尽大通桥极:到达
C.自汶上袁家口左徙:改道,转向
D.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运济:渡过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问今是何世,不知不汉
B.西流至兖州城东,合沂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C.遏汶使无入洸,尽出南旺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D.柜蓄泉,门以泄涨作《师说》贻之
【小题3】(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宋礼等人“浚会通河”措施的一组是
①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
②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余里,至汶上
③南北置闸三十八
④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馀里,无他水,独赖汶
⑤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
⑥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⑥D.②④⑥
【小题4】(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成祖开始建都城北京,从东南转运粮饷,水陆并用,依照元人的旧例,水路采用海运。会通河开通后,就全靠河运了。
B.永乐九年二月,朝廷采纳济宁州同知潘叔正的计策,命令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三人疏通元末废弃不用的会通河。
C.洸河是汶河的一条支流,在宁阳堈城西南方向,汇合宁阳的多个泉流后,流出三十里,经过济宁东面,又与泗河汇合。
D.南旺是当时会通河南北水流分流的最高点,称为水脊。宋礼采用白英的计策,在东平戴村筑坝拦水,使汶水全部流到南旺。
【小题5】(小题5)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4分)
(2)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3分)
(3)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之。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小题1】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闻而之悼,哀悼
B.于是乃兵偃,停止
C.如有机关审,确实
D.物具千数谢之赍,赠送
【小题2】(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覆杯水坳堂之上
A.臣见大王必伤义而不得宋师道不传也久矣
B.飞之三日不集客有吹洞箫者,倚歌和之
C.言巧工母作木车马谁大王为此计者
D.于凉州造浮图
【小题3】下无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曷,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4】(小题4)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小题5】(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3分)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3分)
(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2分)

同类题4

阅读课外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④,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⑤,以头抢地尔⑥。”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⑦,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⑧;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⑨。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注释:①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的一个小国,在现在河南鄢陵西北。②唐雎(jū),人名。③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④怫(fú)然:盛怒的样子。⑤免冠徒跣(xiǎn):摘掉帽子,光着脚。⑥抢(qiānɡ):碰,撞。⑦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⑧聂政之刺韩傀(ɡ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⑨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⑩休祲(jìn)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与臣而将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挠:屈服。?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谕:明白,懂得。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小题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两句话,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王用十倍之地于安陵的土地来作交易,是为了帮助安陵君扩充疆土。
B.安陵君认为以大易小是好事,但因为安陵是先王留下的,所以不敢换。
C.“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是秦王的质问,也透露出其威胁之意。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直接表现了唐雎的英勇顽强,不畏强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赏从者。及屠羊说。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王曰:“强之。”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王曰:“见之。”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钟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
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选自《庄子·杂篇》,有删改)
注:①屠羊说:一个卖羊肉的屠夫。②三旌:指公、侯、伯三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羊说而从于昭王走:逃跑
B.今臣之不足以存国知:通“智”,智慧
C.藜羹不糁,颜色甚惫颜色:脸色
D.陈蔡之,于丘其幸乎隘:险要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昭王返回楚国,打算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屠羊说也在被赏赐之列。但屠羊说拒绝了楚昭王的赏赐。
B.屠羊说认为:楚国灭亡不是自己的过错,所以不愿为此而死;楚昭王返国,自己没有功劳,所以也不能接受奖赏。
C.孔子处境困窘却弦歌不辍,子路、子贡认为这是不知羞耻的行为;后经孔子解释,子路改变了态度,但子贡依然如故。
D.孔子认为,七天不能生火做饭,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米屑并不算困厄,如果不能通达于道才是真正的困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