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天宝末入朝,时禄山反,帝引见,何方诛讨?常清见帝忧,因大言曰:“太平斯久,人不知战。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玄宗壮其言。翌日,以常清为范阳节度,乘驿赴东京。募兵六万,皆庸保市井之流。乃斫断河阳桥,于东京为固守之备。
3.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B.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C.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D.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赴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箠∕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8 07:4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参考译文:曹操(想要)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都劝阻,(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查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而侥幸胜利的,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由于上天帮助,但这不可当做常例。诸位的谏言,才是万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有所顾忌不说出来。”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参考译文: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说:“(将士们)希望能得到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司马师不听从(傅嘏的建议),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军队大败。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呢?”(于是)都宽宥了他们。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参考译文: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他的建议。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司马师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因此人人都感到既惭愧而又高兴。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参考译文:司马昭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就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下令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王基根据实际情况,上奏章说:“如果把军队转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势必会动摇人心,这对形势有很大的损害。”奏报得到准许。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请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将军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
参考译文:然而东关之败后,司马昭问众人:“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责任?”司马王仪说:“责任在元帅。”司马昭十分愤怒地说:“司马王仪你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把王仪推到帐外杀了。这件事就做错了!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参考译文: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本来就不必说了。但是他们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留给自己,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们效力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这应该归罪于他自己,他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而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建议,(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竟然把田丰杀了。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军队,并不是由于不幸运。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安之计,是以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B.师又朝士曰谢:道歉
C.诏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D.谁任其咎:失败
【小题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③⑤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4分)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4分)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5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素留侯张良 善:善待
B.秦时与臣游:游玩
C.约为婚姻婚姻: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D.吏民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小题2】下列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谁大王为此计者且君尝晋军赐矣
B.不如善遇之相如持璧却立
C.夜驰沛公军邻厚,君之薄也
D.具沛公言报项王焉用亡郑陪邻
【小题3】下列选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即使是在项伯向他通风报信,告知项羽要大举进攻刘邦,劝他及早离开刘邦军队,不要与刘玉石俱焚时,他也没有动摇对刘的忠心。
B.项伯在夜见张良、刘邦后,回到军营对项羽进行了劝谏。其中“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句话是有根有据的。
C.刘邦关键时刻采纳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充分表现了他的笼络人心,巧舌如簧。
D.西方作品习惯于用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心理,而中国古代作品如《史记》,则擅长用极简练的动作与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在心理。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陶(侃)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选出加点字解释错误的的一项(   )
A.夫晋,何厌之有  厌,讨厌
B.将焉取之 焉,哪里
C.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用做动词
D.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小题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小题3】选出与例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以乱易整
A.敢以烦执事B.越国以鄙远
C.焉用亡郑以陪邻D.阙秦以利晋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矿税流毒,宇内已无尺寸净地,而淮徐之陈增为甚。增名下参随程守训者,徽人也,首建矿税之议。自京师从增以出。增唯所提掇,认为侄婿。又不屑与诸参随为伍,自纳银助大工,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自是愈益骄恣。是时山东益都知县吴宗尧,疏劾陈增贪横,当撤回。守训乃讦宗尧多赃巨万,潜寄徽商吴朝俸家。上如所奏严追。宗尧徽人,与朝俸同宗也。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又徽州大商吴养晦者,家本素封荡尽,诡称有财百万,在兄叔处,愿助大工。上是之,行抚按查覆。守训与吴姻连,遂伪称勘究江淮不法大户,及私藏珍宝之家,出巡太平安庆等府,许人不时告密问理。凡衣食稍温厚者,无不严刑拷诈,祸及妇孺矣。唯稍畏淮抚李三才,不敢至李所,住泰州。李亦密为之备,佯以好语陈增曰:“公大内贵臣,廉干冠诸敕使,今微有议者,仅一守训为祟耳。他日坏乃公事,祸且及公。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增初闻犹峻拒,既又歆之曰:“守训暴敛,所入什佰于公。公以半献之朝,以半归私帑,其富甲京师也。”增见守训跋扈渐彰,不复遵其约束,心愠已久,因微露首肯意。李中丞觉之,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云守训有金四十余万,他珍宝瑰异无算,并畜龙凤僭逆之衣,将谋不轨。李又怵增急以上闻:“公不第积谤可雪,上喜公勤,即司礼印可得也。”增以为诚言,果以疏闻。上即命李三才捕送京师治罪,及追所首多赃。增既失上佐,迹已危疑,其部曲亦有戒心,所朘取不能如岁额。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赀,又苛责之。李中丞又使人胁之,谓:“阁臣密揭入奏,上又允矣。”又曰:“某日缇骑出都门矣。”增不胜愧悔,一夕雉经死。
(节选自《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
【注】①大工:指皇帝钦定的工程。②雉经:自缢。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   直:当值,值班
B.许人不时告密问理 理:道理,规律
C.并畜龙凤僭逆之衣 僭:超越本分
D.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赀   赀:计量
【小题2】下列“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自京师从增以出B.佯以好语陈增曰
C.公以半献之朝D.增以为诚言,果以疏闻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
⑵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
⑶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
【小题4】请简要概括李三才剪除程守训的过程。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相应小题目。
龚遂为渤海太守
汉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①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②中耳。今欲使臣胜之耶?将安之也? ”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③,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④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潢池:即池塘。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③翕(xī)然:一下子平静下来。④齐:渤海郡古为齐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帝望见,不所闻。副:符合
B.乃躬率以俭约,务农桑。劝:鼓励
C.今欲使臣胜之耶?将之也?安: 安全
D.遂乃开仓廪贫民。假:借给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上选能治,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郡闻新太守至,发兵迎焚百家之言,愚黔首
C.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可怪也欤?
D.持兵者为盗贼今其智反不能及
【小题3】下面全是龚遂治理措施的一组是(  )
①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 ②悉罢逐捕盗贼吏。 
③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  ④乃躬率以俭约,劝务农桑。 
⑤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A.①③④B.②④⑤C.②③④D.③④⑤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