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参考译文:曹操(想要)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都劝阻,(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查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而侥幸胜利的,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这是由于上天帮助,但这不可当做常例。诸位的谏言,才是万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有所顾忌不说出来。”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参考译文: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说:“(将士们)希望能得到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司马师不听从(傅嘏的建议),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军队大败。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呢?”(于是)都宽宥了他们。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参考译文: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他的建议。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司马师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因此人人都感到既惭愧而又高兴。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参考译文:司马昭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就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下令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王基根据实际情况,上奏章说:“如果把军队转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势必会动摇人心,这对形势有很大的损害。”奏报得到准许。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请求转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将军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矣!
参考译文:然而东关之败后,司马昭问众人:“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责任?”司马王仪说:“责任在元帅。”司马昭十分愤怒地说:“司马王仪你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把王仪推到帐外杀了。这件事就做错了!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兼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杀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参考译文: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本来就不必说了。但是他们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留给自己,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们效力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这应该归罪于他自己,他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而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建议,(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竟然把田丰杀了。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军队,并不是由于不幸运。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注】①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②三征:即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③傅嘏:字兰石,魏雍州人。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安之计,是以赏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B.师又朝士曰谢:道歉
C.诏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D.谁任其咎:失败
【小题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  )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⑤司马欲委罪于孤耶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③⑤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伐吴失败后,出征的军队中的所有人都得到了宽宥,没有人受到处罚。
B.陈泰率领雍州与并州的联军讨伐胡人,结果战败。
C.王基讨伐诸葛诞时,军队“人心摇荡”,但他凭借自己的“深算利害”,最终取得了胜利。
D.作者认为曹、马固然奸诈,但他们用兵之时能够笼络人心,让将士乐于为其效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赏徼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4分)
(2)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4分)
(3)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9-19 04:24: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

太公曰:“将冬不服袭,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既受命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  目:条目
C.军皆定,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  合:交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 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 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 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 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之立   疑:迟疑
B.襄王之     恶:憎恶
C.不早图,恐之 后:落在后面
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之    谷:给粮食吃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齐破燕/敢烦执事
B.出不能行,坐沙中/燕、赵、韩、魏闻之,皆朝
C.王不如以为己善/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D.赐单牛酒,嘉其行/今君既栖于会稽之上, 然后求谋臣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   )
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
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⑥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①④⑥D.④⑤⑥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

同类题4

晋灵公不君

左丘明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腼熊蹯,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犹不,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登曰:“臣待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节选自《左传·宣公二年》)

(简注)
①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历史上有名的暴君。②厚:重。雕:画。③宰夫:厨师。胹(ér):煮,炖。熊蹯(fán):熊掌。④赵盾:晋正卿(相当于宰相),谥号宣子。士季:名会,晋大夫。⑤三进:往前走了三次。及:到。溜:同“霤”,房顶瓦垅滴水处。此指屋檐下。士季往前走一段路,就伏地行礼,灵公知道他要进谏,所以假装没看见,士季只好又往前走,再跪伏行礼,这样往前走了三次已到殿堂的檐下,灵公无可回避了,才理他。⑥骤:多次。⑦鉏麑(chúní):晋力士。⑧假寐(mèi):和衣而睡,指打盹儿。⑨右:车右,又称骖乘,有勇力之士,执干戈御敌。提(shí)弥明:人名。⑩爵:古代饮酒器。⑪嗾(sǒu):唤狗的声音,用作动词,嗾使。獒(áo):猛犬。
(阅读指要)

本篇揭露了晋灵公的暴虐无道,褒扬了赵盾、士季的正直而敢于进谏。文章以简练的语言,具体写了几件事,故事性很强,描述生动,形象鲜明,不长的篇幅却写活了好几个人物。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宰夫胹熊蹯不(_____________)   (2)不改,宣子骤谏(____________)
(3)公患之,使鉏麑贼之(____________) (4)晨往,寝门矣(____________)
(5)槐而死(____________)  (6)其右提弥明知之,登曰(___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其故而之 ②公
③人谁无    ④而能改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均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晋灵公不君。②厚敛以雕墙。③问其故而患之。④晋侯饮赵盾酒。⑤提弥明死之。⑥宜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⑧背筐,手长镵。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⑩吾今即杖杀汝。
A.①②④/③⑤/⑥⑩/⑦⑧⑨B.①⑧/②④/③⑤/⑥⑩/⑦⑨
C.①⑩/②④/③⑤/⑥⑦/⑧⑨D.①⑧⑩/②③/④⑤/⑥⑦⑨
【小题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代词的具体所指。
(1)宰夫腼熊蹯不孰,杀。“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子骤谏。公患①,使鉏麑贼②。
“之①”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不如死也。
“此”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①。其右提弥明知②。
“之①”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与“则莫之继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弃人用犬,虽猛何为!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古之人不余欺也。D.子何恃而往?
【小题6】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晋灵公不君”的一组是(   )
①厚敛以雕墙。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③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④吾知所过矣,将改之。⑤犹不改,宣子骤谏。⑥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⑥C.①②④⑤D.③④⑤⑥
【小题7】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2)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日:“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复,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日:“不如与之。”宣子日:“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

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赢。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日:“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

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日:“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

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日:“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日:“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

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日:“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

(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B.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C.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D.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邑: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邑”。
B.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如《七步诗》中“豆在釜中泣”。
C.三军:春秋时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将下军,将中军则是三军统帅。
D.辕门:指古代帝王巡兽田猎,止宿处周以车,作屏障。出人处仰两车使车辕相向以表示门。后指军营营门或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
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拿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
C.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
D.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 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
(2)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