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矿税流毒,宇内已无尺寸净地,而淮徐之陈增为甚。增名下参随程守训者,徽人也,首建矿税之议。自京师从增以出。增唯所提掇,认为侄婿。又不屑与诸参随为伍,自纳银助大工,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自是愈益骄恣。是时山东益都知县吴宗尧,疏劾陈增贪横,当撤回。守训乃讦宗尧多赃巨万,潜寄徽商吴朝俸家。上如所奏严追。宗尧徽人,与朝俸同宗也。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又徽州大商吴养晦者,家本素封荡尽,诡称有财百万,在兄叔处,愿助大工。上是之,行抚按查覆。守训与吴姻连,遂伪称勘究江淮不法大户,及私藏珍宝之家,出巡太平安庆等府,许人不时告密问理。凡衣食稍温厚者,无不严刑拷诈,祸及妇孺矣。唯稍畏淮抚李三才,不敢至李所,住泰州。李亦密为之备,佯以好语陈增曰:“公大内贵臣,廉干冠诸敕使,今微有议者,仅一守训为祟耳。他日坏乃公事,祸且及公。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增初闻犹峻拒,既又歆之曰:“守训暴敛,所入什佰于公。公以半献之朝,以半归私帑,其富甲京师也。”增见守训跋扈渐彰,不复遵其约束,心愠已久,因微露首肯意。李中丞觉之,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云守训有金四十余万,他珍宝瑰异无算,并畜龙凤僭逆之衣,将谋不轨。李又怵增急以上闻:“公不第积谤可雪,上喜公勤,即司礼印可得也。”增以为诚言,果以疏闻。上即命李三才捕送京师治罪,及追所首多赃。增既失上佐,迹已危疑,其部曲亦有戒心,所朘取不能如岁额。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赀,又苛责之。李中丞又使人胁之,谓:“阁臣密揭入奏,上又允矣。”又曰:“某日缇骑出都门矣。”增不胜愧悔,一夕雉经死。
(节选自《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
【注】①大工:指皇帝钦定的工程。②雉经:自缢。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   直:当值,值班
B.许人不时告密问理 理:道理,规律
C.并畜龙凤僭逆之衣 僭:超越本分
D.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赀   赀:计量
【小题2】下列“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自京师从增以出B.佯以好语陈增曰
C.公以半献之朝D.增以为诚言,果以疏闻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
⑵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
⑶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
【小题4】请简要概括李三才剪除程守训的过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3 12:40: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尘中人也,虽其专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翻来覆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

②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綑缚龌龊,满卷累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③且夫两汉而下,文之不如古者,岂其所谓绳墨转折之精之不尽如哉?秦汉以前,儒家者有儒家本色,至如老庄家有老庄本色,纵横家有纵横本色,名家、墨家、阴阳家皆有本色。其为术也驳,而莫不皆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

④唐宋而下,文人莫不语性命,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然非其涵养畜聚之素,非真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而影响剿说,盖头窃尾,如贫人借富人之衣,庄农作大贾之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是以精光枵焉,而其言遂不久湮废。

⑤后之文人,欲以立言为不朽计者,可以知所用心矣。

(节选自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书》)

【小题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作家应该坚持______为文(填文中词语),才可能写出有生命力的文章。
【小题2】以下这段文字应出现在原文哪两个段落之间。( )
然则秦汉而上,虽其老、墨、名、法、杂家之说而犹传,今诸子之书是也;唐宋而下,虽其一切语性命、谈治道之说而亦不传,欧阳永叔所见唐四库书目百不存一焉者是也。
A.①②之间B.②③之间C.③④之间D.④⑤之间
【小题3】下列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写文章不需要追求文字上的工巧,只要直抒胸臆,信手写来即可。
B.作家应有自己的见解和风格,不能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C.诸子百家的学术主张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的见解,即写出自家本色。
D.唐宋以后推崇儒家学说,一定程度导致唐宋文学发展受到限制。
【小题4】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举陶彭泽与沈约之例的作用。
【小题5】分析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舆之内①,山陬海噬②,丽土之毛③,足以活人者多矣。或隐弗章④。即章矣,近之人习用之,以为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也;远之人逖闻之⑤,以为逾汶之貉、逾淮之橘也⑥,坐是,两者弗获相通也。

余不佞,独持迂论,以为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殣⑦。或嗤笑之,固陋之心终不能移。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耕获葘畬⑧,时时利赖其用。以此持论颇益坚。

岁戊申,江以南火水,无麦禾。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有言闽、越之利甘薯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庶几哉橘逾淮弗为枳矣。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⑨,辄以是疏先焉。

 (节选自徐光启《甘薯疏序》)

注  ①方舆:大地。②山陬(zōu)海噬(shì):山角海滨。③丽土之毛:附着于土地的植物。④章:显露。⑤逖(tì)闻.在远处听到。⑥逾汶之貉、逾淮之橘:《考工记·总叙》“橘逾淮而北为枳,……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强调生物生存对自然条件的依赖。⑦不佞:不才。自谦之词。道殣:饿死在道路上。⑧耕获葘(zī) 畬(yú):耕耘收获。⑨户说:挨家挨户地劝说。

【小题1】本文作者徐光启,字子先,上海县人,为________代科学家。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某些生物只能生长在某地的观念妨碍了生物品种的推广。
B.作者坚持认为,绝大多数生物品种是可以互相交流、异地引种的。
C.作者有时候会嗤笑那些不懂得利用他方之产的固陋之士。
D.作者从客居莆田的徐生那里引入甘薯并种植成功。
【小题3】第二段末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以此持论颇益坚”?
【小题4】本文在记事说理中,反映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小题5】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是什么?